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北路梆子 >

尽忠报国,一门忠烈——北路梆子《宁武关》观后

2016-08-25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笑林
配图 安志义摄

北路梆子《宁武关》编剧曲润海,由忻州市梅琳北路梆子剧团排演,杨仲义主演。今年6月1日在忻州就看过演出,本月23日是第二次观看。《宁武关》是传统剧目,晋剧、蒲剧、北路梆子过去都有演出。现在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剧本是曲润海厅长根据京剧传统剧本改编的。京剧本我没有看过,晋剧和蒲剧的剧本都看过,是须生、老旦的戏,但是只看过折子戏演出,没有看过本戏。在传统剧本中,是把李自成的军队完全当做叛匪、贼寇来反映的,估计这也成了解放后很少演出这本戏的原因所在。旧剧本中,周遇吉是在代州、雁门关接连失守之后,回家为母亲祝贺七十大寿,受到母亲的严厉斥责,并以全家大小自尽为手段,促使周遇吉奋起杀敌,尽忠报国的决心。后全家大小自焚,都死在烈火之中,周遇吉也最后战死在宁武关城头。显然,原来的剧本有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首先是对农民起义军如何定位问题,其次是周遇吉给母亲祝寿的起因。当然最后周家一门忠烈尽忠报国的壮举还是应该肯定,但是毕竟不能令观众满意。现在的剧本基本把这些问题和不合理的情节都做了较大的修改,起义军的定位没问题,已经放到正面位置了,后面的戏最大的改动是把周遇吉回家给母亲祝寿改为是为了同母亲的最后诀别,而母亲也深明大义,为了免除周遇吉的后顾之忧,号召全家,抵抗贼兵,毅然在烈火中自焚,可谓壮怀激烈,一门忠烈。而且剧本也比原先的文字本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由杨仲义扮演的周遇吉在武打中有了昆曲演唱,使演出更加符合传统梆子戏演出特点之外,(当然,昨天几个演员的昆曲演唱太不理想)在熊通这个人物的处理上也更加详尽,他的投敌过程和被斩的前因后果有了一定的交代,使观众更加明确了人物的行为逻辑,剧情也就更加合理,观众在这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当然,目前的情节还可以做进一步的修改,熊通到底应该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还值得商榷。如果是正面人物出现,他应该是自杀,而不是被斩杀。其实,他主动回到周遇吉的大营,本身就有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他不是个怕死的人。是奉命回来劝降还是提醒周遇吉目前面临的危机,需要研究。因为在剧本中,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正面的军队,不是叛贼了,他投降义军就成了投奔光明。同理,背叛朝廷也就是正义之举了。况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自成和张献忠一样,每攻打一个城池都要大开杀戒,死的大部分还是老百姓。最后那场戏,李自成也提到了,只要周遇吉归顺,他就不屠城。也是间接说明,所谓义军,其实是不仁义的。至于做为监军的太监杜勋,应该让闯王把他杀掉,尽管他放了李双喜,毕竟是为了投机取巧,继续在大顺王朝取得荣华富贵。做为起义军的领袖是不会收留如此的奸佞之人的。他到了闯王的大营没有得到赏识,反倒丢了性命,观众也会舒坦一些。

演员的表演还是差一些,后来杨仲义的表演同其他人的演出有相当的距离,同杨仲义相比,其他演员恐怕还得努力。特别是开头的周遇吉扮演者,那场连续的武打太拖泥带水了,一点都不精练。好像上次大家就提到把这场武打大大的缩减,这样还可以在全剧的演出上有进一步的精炼。

整个演出用LED屏幕比较恰当,将剧情的地理环境很直接的出现在天幕上,使剧情发展更加紧凑,换场更直接,基本没有拖沓的感觉。如果场景的选择更准确一些就更好了。

希望把这个剧目的现实意义再强调一下,爱国主义永远应该是第一位的,无论这个国家有多么深重的灾难,统治者是多么的昏聩,做为朝廷的命官“忠”还是应该最主要的。正如李自成所言,如果象周遇吉这样的官再多一些,闯王是打不到这里的。对起义军的定位问题也需要有新的认识,不能把起义军都定位在正义的一方。李自成到北京后很快垮掉了,如果不失败,恐怕也就是朱元璋第二,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的政策带给老百姓。太平天国就是历史的证明。鼓励造反、号召暴力革命,对希望安居乐业的百姓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对李自成要客观看待,他可能很佩服周遇吉的忠诚和才华,但是并洗刷不了起义军的无序、残暴和对平民百姓的抢掠、屠杀。

总之,这个剧本有许多值得我们在艺术上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引起我们在思想上应该深思的问题。一个民营剧团连续排演出几部新创剧目是很不容易的。希望梅琳剧团的发展更加完善,通过演出,在艺术上有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