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北路梆子 >

民族融合 平城大赋

2018-09-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苏米尔
北路梆子《平城赋》剧照 安志义/图

北路梆子《平城赋》是由大同市北路梆子传习中心排演的一部新编历史剧。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与中路梆子、蒲州梆子、上党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北路梆子形成于清代中叶,主要流行于山西、内蒙古、张家口、包头、陕北等地。

2011年,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城赋》讲述了北魏皇后冯雁从少年时期父亲被陷害杀戮而受到株连入宫为奴,历经磨难获得太子拓跋濬赏识,继而到拓跋濬即位冯雁荣升皇后,再到冯雁成为太后乃至太皇太后的传奇历程。与这一人生历程相伴的不是各路妃嫔“宫斗”的狭小格局,而是女政治家改革鲜卑旧制、推行汉制新政、尊儒崇佛、勤政爱民的大国气度。全剧宏大的格局气度与其优质的创作团队密切相关。

《平城赋》的创作团队可谓群英荟萃,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王卫中执笔,由国家一级导演石玉昆与山西省第七届杏花奖得主李红梅执导,由国家一级作曲、文华音乐创作金奖得主孙宏旺和国家一级作曲、文华音乐奖得主恩和巴雅尔进行唱腔与音乐设计,由国家一级演员张彩平领衔主演。6月5日晚,《平城赋》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精彩亮相令人慨叹,这次演出是代表山西省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是山西省唯一入选的剧目,演出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不愧为一部化人养心的“匠心”之作。所谓“匠心”,是创作者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自觉践行与不懈追求。

其一,《平城赋》是一部思想精深的作品。该剧以古鉴今,颂扬了改革精神与民族团结。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的中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得益于中国人自古以来革故鼎新之勇气与创新求变之智慧。《周易·系辞下》中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理自古皆然。《平城赋》中的冯雁面临阻碍历史脚步的祖宗旧制,毅然与强大顽固的守旧势力进行抗争。当时,冯雁无疑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深入剧情,当冯雁的夫君文成帝拓跋濬驾崩后,冯雁作为太后,面对内忧外患,在与众多鲜卑朝臣的斗智斗勇中,终于成功地颁布了“班禄制”“均田令”以及“三长制”,这些政治经济举措促进了北魏的经济繁荣,使平城一度成为世界中心城市。不仅如此,《平城赋》也蕴含着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旨归。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以“多元一体”来概括这种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格局,并具体表述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大国崛起离不开 56个民族互助发展、共同繁荣。在《平城赋》中,冯雁在鲜卑族中推行汉制,是对当今现实精准的历史投射。比如,李贵人之子被册立为太子,李贵人被强行自缢,触动了作为皇权代表的冯雁与拓跋濬的内心,“杀母立子”是鲜卑皇族的陋习,绝非一道政令所能根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冯雁与拓跋濬为北魏播撒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文明种子,开始修孔庙、开石窟、建云冈,以汉制代替鲜卑旧制。经过冯雁数十年的呕心沥血,北魏王朝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实现了胡汉民族的历史融合。

其二,《平城赋》是一部艺术精湛的作品。该剧的“辞情”与“声情”相得益彰,流露出古典意蕴之美。中国古典美学把艺术作品的意蕴划分为“声情”与“辞情”,并认为“声情”(音韵)胜者宜歌,“辞情”(文辞)胜者宜诵。一方面,就“辞情”而言,《平城赋》彰显出古典文学之美。戏曲作为叙事艺术,相较于音乐、舞蹈、绘画、篆刻等,与文学关系最近。剧中,冯雁与拓跋濬表达爱慕之情时含蓄隽永、清新脱俗。冯雁有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想。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拓跋濬应答,“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段极富《诗经》意蕴的对话将古典文学的韵律之美、辞藻之美、喻意之美表达得恰到好处。另一方面,就“声情”而言,《平城赋》作为戏曲艺术,相较于文学、影视、话剧等以追求“辞情”为主的叙事艺术,更加讲求“声情”。相较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戏曲受众更注重对于唱念做打的鉴赏。演员张彩平在剧中饰演女主人公冯雁,其音色清澈明亮,音区跨越自如,腔随心走,情随乐动,特别是她极具北路梆子特色的拖腔,与北魏民族的豪迈不羁相协调,与一国之母的雄心壮志相吻合。演员高永正在剧中饰演男主人公拓跋濬。从生理规律上讲,大多数男演员通常音色浑厚,中音居多,高音鲜见。但是《平城赋》要表现一位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君王,就需要音色明亮、音调高亢、音域宽广并具有一定耐力的嗓音进行呈现。高永正作为难得的北路梆子“男高音”,在“声情”塑造上使一代英武贤君跃然于舞台。王国维曾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者也。”除了声腔,舞蹈对于戏曲“声情”的呈现也至关重要。《平城赋》相较于昆曲、越剧等南方剧种,在身段舞姿方面更为舒展,更富刚性美,在舞台调度上更倾向于人数众多、对称阵型的呈现。这些身段舞姿与舞台调度中蕴含的坚毅、果敢、庄严、静穆托举起女政治家冯雁以巾帼之躯冲破险阻、励精图治的崇高之美。

其三,《平城赋》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该剧“编、导、演、服、化、道、摄、美、录”彼此协同,形成了创作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该剧是一部新编历史剧,制作的各个方面、环节都要考虑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间性关系。近年来,一部同样表现冯太后人生历程的电视剧《锦绣未央》虽然在制作上极尽华美绚丽之能事,但却出现了重大历史纰漏,比如在火药尚未发明的时代便出现了烟花,鲜卑贵族身着若干年后迁都洛阳后才更换的汉服等。相较而言,《平城赋》的舞美简约而不失精良,服装考究而并不奢华,制作也未喧宾夺主,而是衬托了演员表演,尽显北方民族的刚健与英武。艺术创作求美,历史探索求真,只有在制作中将历史的真融入艺术的美,以艺术之美映现历史之真,方能史中觅诗。

爱之弥深,责之愈切。《平城赋》亦难尽善尽美。剧中,冯雁劝谏夫君、教导儿子、舌战群臣时虽然慷慨激昂,情真意切,但实有说教之嫌,这样看来,一些场次尽善矣,未尽美矣。如若能够将冯雁之观点、态度、主张融于更为具象的事件与冲突,并诉诸唱腔与舞蹈,辅之以灯光与舞美,或许将会更加趋近美善相济之臻境。概言之,北路梆子《平城赋》作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启人心智,宜人性情,化人养心,以中国特有的戏曲之美守望着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