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的守望者——记北路梆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彩平
2019-06-22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杨渊 朱萌她是北路梆子《铡美案》中饱经风霜、忍辱负重的秦香莲;她是北路梆子《平城赋》中雄韬大略、刚毅果敢的冯太后……她是梅花奖获得者、北路梆子传承人张彩平。舞台上,她演尽了女子的万般风采,在生活里,却如邻家姐姐般朴实亲切。
张彩平出生在怀仁市一个农村家庭,受父辈们的影响,从小热爱文艺。由于长相俊、嗓子好,从小学时张彩平便成了学校宣传队队员,经常代表学校外出演出。上世纪70年代,北路梆子势头正盛,一个偶然的机会,刚满12岁的她进入了原雁北戏校北路梆子专业学习。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小年纪远离父母的照顾离家学习,想家时张彩平时常偷偷躲在被子里哭,但擦干眼泪,她永远是最早出现在练功房里的学生。7年间,张彩平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纳知识。“机会来了就要抓住,喜欢这一行再怎么付出也愿意。”回忆起当时,张彩平觉得辛苦却幸福。
1982年,刚刚毕业的张彩平参加山西省青年演员评选演出,一举夺得全省最佳青年演员奖。“那次获奖让我感受到观众对我的认可,让我对献身于北路梆子增强了信心。”张彩平说。
进入大同北路梆子剧团后,张彩平排演了《卖苗郎》《血手印》《王宝钏》《银屏公主》《陈三两爬堂》《莲花庵》等十几出传统戏,艺术创造愈发成熟起来。俊俏的扮相、扎实的唱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喜爱她的观众亲切赞为“雁北一枝梅”。谈到往事,张彩平感慨万千:“当时跟着剧团在外演出,往台下一看,过道上、走廊里都坐满了观众。”
然而这样红火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观众忽然就没有了”,张彩平回忆。那时候大家都很迷茫,剧团职工每月只有几十元工资,为生计所迫,演员们纷纷改行、辞职、做小买卖,人走了一多半。微薄的收入让张彩平常常入不敷出,亲戚朋友见她太过于辛苦,苦口婆心地劝她另谋生路。“我打小就学了这个,哪怕就剩我自己,我也要唱下去!”张彩平骨子里的执拗劲儿涌了上来,外柔内刚的她在剧团最艰难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坚守。一次演出时,张彩平在台上认真表演,台下却笑闹一片,倔强的她事后对自己说“以后这样的场合绝不会再来”,但她内心始终没有放下对舞台的热爱。迷茫中,她听从内心召唤仍然默默坚持练功,她总觉得北路梆子不会一直这样下去。2002年,张彩平凭借在《血手印》《琴笳赋》中精彩的演出,一举获得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北路梆子舞台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守得云开见月明,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张彩平被确定为北路梆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张彩平临危受命,担任了大同北路梆子剧团团长,挑起了继续振兴北路梆子的重担,她深感责任重大。演员青黄不接、剧目陈旧缺乏、经费短缺、没有台口……众多的问题等着张彩平破解。
剧团不演出不行,张彩平一趟又一趟地亲自登门做工作,让一些离团的演员又“回了家”。随后,她又从戏剧院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为剧团吸纳了一批青年演职人员。在不断给青年演员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张彩平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舞台心得传授给年轻一代。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身段、每一个眼神都不放过,仔仔细细地为年轻演员“抠戏”。“80后”演员董晓云说:“不论刮风下雨,往往演员们陆陆续续到达单位时,团长早已等在排练厅里。”如今,这批演员已经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
舞台上没有作品不行。作为北路梆子剧团团长,张彩平把艺术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去抓,先后继承复排了《哭殿》《斩黄袍》《铡美案》等优秀传统戏。2014年,剧团与上海京剧院签下“1元合同”,成功移植优秀京剧剧目《廉吏于成龙》。2015年,成功申请首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平城赋》。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行路》申报成功,目前正在打磨中……初步形成了新创剧目打局面、移植剧目闯市场、传统剧目练队伍的可喜局面。
为了让更多喜爱北路梆子的百姓看到专业、精彩的演出,张彩平带领全团每年下乡演出百余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已经是常事,往往一场演出刚刚结束就急忙乘车赶去另一台口。长期以来,腰疼、头疼、失眠、胃病等病痛时常困扰着她,包里总是装着各种类型的药。为了事业,为了剧团,一家人难得团圆。母亲重病卧床,她没有请假旷过一场演出。2017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张彩平在下乡演出中先后痛失父母、胞弟3位亲人。一声失落的“彩子,你还没演完吗?”成了父亲和她说过的最后一句话。而接到至亲去世的消息后,她强忍悲痛完美演绎着剧中角色,获得观众阵阵掌声,没有任何人看出她内心饱受煎熬。刚走下台,她在后台痛哭失声。演员闫玲至今回想起来都十分感动,“团长教给了我如何对待观众、如何对待艺术,这一幕记忆犹新,令人难忘。”
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位柔弱女性的内心如此强大?张彩平说:“人们都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我从来无悔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北路梆子。世界这么大,我想让北路梆子站到更大的舞台上!”2018年,北路梆子《平城赋》作为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山西省唯一的入选剧目,在北京引起轰动——这是大同市北路梆子时隔16年再次进京演出。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的艺术总监刘文海激动不已,“我家里弟兄5个,4个都是唱戏的,但除了我,他们都没进京演出过,哥哥们都说我是好样的,给家里增光了。”著名戏曲评论家曲润海说:“整台演出恢宏大气,音乐新颖时尚,地域特色鲜明,唱腔优美动听,舞美简约大方,服装制作考究,既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在戏曲创作方面精湛的艺术追求,又巧妙融合了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厚重文化特色,是一部好听好看、入耳入脑,以地域声腔艺术再现恢弘历史时代的史诗性大戏。”
教学、演出、讲座、练功、公益活动、行政事务似乎成了张彩平生活的全部。作为省人大代表,张彩平念念不忘的还是她挚爱的北路梆子,先后提出“关于加强各市文艺创作队伍的建议”“关于亟需培养艺术紧缺人才的建议”“北路梆子剧种走向更大舞台”等建议。“北路梆子,是我孜孜不倦、终生不悔的追求。”张彩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