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北路梆子 >

记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杨仲义

2021-02-0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薛章留
《四郎探母》中甩梢跪地拜母剧照
《清风亭》中饰张元秀
《四郎探母》中饰演杨四郎(右一)

在黄河岸边的保德县,有一颗璀璨明珠,为保德争了光,为艺坛添了彩,他就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戏剧艺术家杨仲义。

杨仲义,1961年出生于保德县东关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民间文化活动的带头人,母亲亦是音乐爱好者,每逢村里举办古会或庆典活动,夫妻俩不仅参与组织各种文艺活动,而且亲自参加表演。耳濡目染,几个孩子从小都是文艺爱好者。二女儿杨爱珍,从小酷爱唱歌,小学毕业后就被当时的保德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特招,成为一名歌唱演员,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在1984年全国民歌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是保德籍歌唱家马玉涛的爱徒,后被某部队荣调为文艺兵,转业后被忻州师院聘为客座音乐教授。大儿子杨仲青在同场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是黄河岸边的民歌王。兄妹俩是少有的黄河岸边同台获奖的兄妹花。次子杨仲阔演唱、编曲、器乐演奏样样行,亦是全才。长女爱子、三女爱林、四子仲宽音域宽广,音色圆润,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涉及文艺领域。杨仲义是杨家三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十四岁即被当时的保德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选招,一年后被选送到忻州艺校学习表演,通过废寝忘食的学习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刻苦练功,技艺渐长。之后杨仲义在原忻县地区北路梆子剧团工作,汲取了名家贾桂林、李万林等的表演精髓,从唱功到身段、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更上一层楼。期间又被选送到文化部第四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学习,表演技法日臻成熟。扎实的功底,独特的唱腔,深情的表演,使得他挑起了剧团的大梁。他的梢子功、髯口功成熟老到,唱念做打,声情并茂,独到之处,几近完美。像《杀庙》中扮演的韩琦,一个蹦子360度转体动作,在须生演唱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有功底的武打演员才能完成的动作,每次演出都会赢得观众掌声雷动,被诸多专家前辈誉为“天下第一杀”。

人常说,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行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想而知,他的磨练之艰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的成就从下面的记述可以看出:1980年12月,山西青年戏曲演员比赛荣获一等奖;1982年5月,山西中青年戏曲演员评比获最佳青年演员奖;1987年7月,山西省振兴北路梆子调演获主角金牌奖;1991年4月,山西省第二届戏曲“杏花奖”评比获杏花表演奖;1993年5月,在首都戏曲舞台演出中,场场轰动,诸多专家评委给予一致赞美,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大奖;1993年10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1994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小百花越剧节演出中获小百花金奖;2000年11月,获由国家计生委、文化部等七部门颁发的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2001年10月,以他为团长的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团被中宣部、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同年9月,由他组织创作并担任主演的现代戏《香火》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1月,现代戏《香火》再次获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11月,他主持创作并主演的小戏《凤栖岩的故事》获国家计生委等七部门颁发的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同年4月,山西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4月,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12月,山西省移植剧目调演获表演一等奖;2007年10月,被推选为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009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12月,获第八届中国金唱片奖;2016年2月,入选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5月,主演的现代戏《云水松柏续范亭》获山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9年3月入选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足迹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杭州、郑州、香港等地。应文化部之邀在杭州、秦晋豫“金三角”等地的调演中,他主演的《杀庙》《拜母》《休妻》引起全场轰动,观众沸腾,掌声雷鸣,将北路梆子推向全国。大戏剧家郭汉城先生称赞他“侠骨豪情、全才须生”,著名戏剧编剧家阿甲先生为其题词“功透骸外”,他的诸多实况录像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个人演唱专辑的精美唱段入选中宣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出版物“乐颂中国”的专辑大典,也是我省四大梆子唯一入选的戏曲唱段。《中国戏曲》刊物以“杨仲义与他的角色”,《人民日报》以“铜板铁琶唱大风”,《北京晚报》以“情真意切、浑然天成”,《文艺报》以“雁剧全才杨仲义”,《山西日报》以“山西第一杀”,《中国人口报》以“好一曲香火颂”为题对其表演艺术进行报道评价。著名戏剧家、原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将其誉为山西四大须生、北路梆子剧种的领头雁,他还被各位专家誉为“集须生、老生、红生”为一体的全才须生。

杨仲义1999年就任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团团长,正是三十多岁,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更有高尚的艺德,超人的技艺。他虚心待人,刻苦钻研、探索,带领全团开创了新局面,谱写了新篇章。为培养青年演员,他鼓励他们刻苦练功,积极创新。在山西省“杏花奖”评奖中,冯慧玲、池艳芬等六位演员先后获得了“杏花奖”。新入团不久的彭炳炎等三个年青人在他亲自辅导下,在全省青年演员评比调演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他带领的北路梆子青年团队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先进单位称号。他撰写的论文《浅谈戏曲艺术的变形之美》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并被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春华集》。

作为一个戏曲名家,他平易近人,不忘乡梓,县里有文艺活动邀他参加,他从不拒绝,也绝不讲什么报酬,其一丝不苟的态度,父老乡亲无不称赞。演出之余,他还不忘给儿时伙伴讲戏剧知识,指导动作、身段。

如今,杨仲义虽年近花甲,但仍担任着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院长、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副会长、忻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路梆子传承人,他不遗余力地传承北路梆子,并四处搜寻剧目、音像、书籍等资料70余件(套)。为各地慕名而来学戏的演员传授传统戏剧表演技艺,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前提下增加现代色彩。

杨仲义从艺四十多年,不愧为剧种领头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愿这颗耀眼的明星在今后的岁月里绽放不朽的艺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