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北路梆子 >

观北路梆子新编现代戏《段家湾》

2021-07-0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笑林

山西忻州市梅琳北路梆子剧团是成立于2008年的民营剧团。建团以来,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戏曲观众的大力支持、关心下,以整齐的阵容、严谨的团风、高超的表演艺术活跃在晋、陕、蒙、冀等地,受到城乡戏曲观众的热烈欢迎,扩展了北路梆子的演出范围和社会影响。曾多次参加山西省的各类戏剧艺术的评奖演出,并且获得优异的成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民营剧团不仅保留演出大量的北路梆子传统剧目,而且还新创作演出了《云水松柏续范亭》《宁武关》《佛光寺》《玉玺恨》等多部剧目,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荣获全国和省、市级的奖励。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该团新创作了由贾璐同志编剧,裴福林、陈涛导演,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苏瑞芳主演的大型现代戏《段家湾》。该剧系根据忻州市代县段家湾党支部书记身兼数职的刘桂珍真实的先进模范事迹改编。全剧围绕栁玉珍父女两代支部书记如何为转变家乡贫困面貌,付出自己的青春血汗,终于使穷困落后的段家湾走向了富裕道路的感人事迹,反映了我国农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几代人为这种变化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全剧结构顺畅、紧凑,人物个性富有特点,人物语言、唱词规范,富有生活化和地方特色。剧中主要人物栁玉珍并不是象一般现代戏中开始就是高大完美的形象,而是通过家乡的现实生活对她的感召,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通过一系列的戏剧情节才最终完善了人物的性格塑造。同时,其父亲老支书对女儿的爱与对家乡、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在演出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使我们对剧中这两位主要人物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该剧从序幕开始,通过村里几位乡亲对栁玉珍的招呼,使观众一下子就明白栁玉珍在村里所处的地位和她为乡民们所做的实事。她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代课教师、医疗站的大夫、村委会主任等,几乎把村里的大小事情全部包揽下来,显然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乡民服务的好干部、好党员。全剧采用表现人物心路历程另一个“栁玉珍”出现的浪漫方法,从栁玉珍要参加高考开始,在村里因条件艰苦,留不住代课教师,学校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听从父亲的要求,放弃高考的机会,甚至放弃多年和自己要好的男朋友的,留在段家湾担负起代课教师的责任。起先她设想是向父亲保证当一年的代课教师,哪成想留在村里的时光不是一两年,而是一辈子。为了向父亲和乡亲们表现自己的决心,她甚至嫁给了多年为父亲操劳的农民拴根,在家乡成了家立了业。这样一位把自己的青春和事业完全贡献给家乡的新时代女青年,应该值得我们敬重和歌颂。当然,她的奉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们思想还很落后的山村,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带领大家走向了富裕之路。

今年三月份我曾在忻州讨论过这个剧本,原先的剧名是《隔山隔水不隔音》。当时看了剧本就觉得主题立意不错,能把真人真事的先进人物打造成这样的舞台剧本,非常不容易。同原先文学剧本相比较,演出中改动还是不小的,我觉得是改得更好了。虽说大的框架没有改动,但原先剧本中不足的地方都做了很好的弥补。特别是在人物关系上,柳玉珍同拴根的关系更加令人可信了。老支书看到拴根晚上在玉珍的门口为她守夜、玉珍在为村里人看病路上遇到狂风暴雨,拴根冒着风雨前往救助等情节,为这两个人物的情感进一步融洽有了生活的基础,而不是仅仅只有父亲包办的意味。玉珍和志远的关系也更为合理,不至于在原稿中给人一种不近情理的感觉。

在演出中把原先剧本中的人物名字大部分都改了,连剧名都改为《段家湾》,非常好。这样在艺术创作中就更加自如了,不至受制于真人真事的限制。剧中的栁玉珍比真实的刘桂珍更有典型性,也更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其父亲老支书比原先的刘小白要更加真实感人。扮演老支书的演员嗓音和唱腔艺术的把握非常到位,不仅把人物演活了,而且演唱也很受观众的欢迎,是地地道道的北路梆子的风格。老支书死后苏瑞芳扮演的玉珍那板唱腔非常精彩,展现了瑞芳扎实的唱腔功底。这出戏的故事以后观众可能记不住,但是这段感人肺腑的唱腔观众是不会忘记的,瑞芳也可以在不同的演出场面中单独把这段唱腔奉献给观众。

全剧的主题立意是很好的。但是从戏剧性来说,剧本的戏剧冲突都是围绕改变家乡的自然条件展开,剧中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较弱,所以人物个性也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表面,没有深层次的内心思想矛盾表现,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就不是很突出。栁玉珍身兼数职,表面看是她对事业、对乡民的热爱与辛劳,但是在艺术上这样的人物就有些失真,同时也反映了她这个村支书在发动群众、发挥大家积极性方面做的差一些。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做为好的领导不仅自己要起带头,还要发挥群众的特别是支部一班人的力量才是合格的领导。

大家普遍感觉到后面三场戏的戏剧性不如前三场有分量。为了加强后半部的戏剧性,志远和拴根的关系还是应该有些交流甚至冲突才好。当然,不是要把他们中的某一个塑造成反面或者后进的人物,他俩都是很好的人物,只是在性格上和文化程度上有差异。无论上大学还是留在村里都是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剧中对志远塑造的基调是正确的,他对玉珍的爱已经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关系,所以他对玉珍所做出的一切都很尊重,包括在上大学和留在村里,甚至和拴根的结合对自己在感情上造成的痛苦,他都愿意承受,也就是“你即使是离开了我,我也始终爱你”。这是在爱情上的一个比较高层次的境界,也是后来他能够为玉珍做出许多无私援助的基础。拴根在认识上显然同志远有差距。他担心志远和玉珍最终会又走到一起,抛弃了自己。因为他清楚自己和志远、玉珍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伴侣。他喜欢玉珍是真诚的,更是朴实的,当然不希望有人插入中间。志远因为真爱玉珍,他不是去破坏玉珍和拴根的关系,而是默默的帮助玉珍的事业发展,而且为了避免玉珍和拴根之间产生误会,他把这种帮助借用拴根来完成,而不让玉珍知道。比如志远运用科学手段,改良树木和农作物品种,使玉珍能够为村里解决了祖辈无法克服的困难和树木成长的问题等等。这些情节在演出的人物对白和唱词里面就可以解决,不需要在结构上进行大的改动。

还有几个小问题提出来供编导参考。

第一场是改革开放以后了,为啥一开头要唱《社员都是向阳花》?要反映那个时代的歌曲应该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更合适。孩子们送老师粉笔在前面的台词里面要有铺垫,比如前任老师嫌这里的条件太差,以教学设备落后,上课连粉笔都不够用为借口,一气之下离开了。孩子们别的事情做不到,为老师找粉笔能做到,为留住玉珍老师,提前为她准备粉笔,这样孩子们送粉笔就有了依据,否则观众不好理解。

第三场是劳动场面,用舞蹈来体现还是不错的。不理解的是为何要安排翻跟斗?如果要用到翻跟斗的场面,必须有非翻跟斗不可的情节才才行。比如,要到对面山上栽树,但是不好攀爬,几个年轻人带头要上去,这样安排翻跟头还差不多。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宁可没有也不能为赢得观众掌声而让演员为“翻”而“翻”。

第五场是二十年后了,玉珍由于过度劳累病了。山枣婶和乡亲们给玉珍送土特产,山枣婶还特意送鸡汤来。这个场面体现了玉珍同乡亲们的亲密关系。但是缺少在前面情节上的正面铺垫。建议第三场拴根和女儿甜妹寻找玉珍改为山枣婶突发疾病,在狂风暴雨中,玉珍背着山枣婶送医院的路上被困在山上。拴根和甜妹前来,共同把山枣婶送到县城医院。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山枣婶就没命了,所以才有后面的山枣婶对玉珍的特别感激。那么多乡亲们来看望玉珍,也说明她做了许多的好事。全剧中,玉珍正面为乡亲们办事的场面少,她所做的很平凡的模范事迹本就缺乏戏剧性的动作,把救山枣婶的事情正面表现,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纵观现在戏剧的发展,特别是表现“正能量”的“好人好事”的戏剧,已经逐渐摆脱“高、大、上”的概念化的情节展示,是在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个性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才是观众真正关心的戏剧故事。我们的舞台剧不是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报告会,是展示人物个性和生动故事的艺术平台,应该在观赏性上面多下功夫,不要受真人真事的局限,要在艺术真实和艺术感染力上面增加色彩,才能吸引观众,把我们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艺术手段灌输给观众。《段家湾》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能达到目前的水平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总之,瑕不掩瑜,这出为建党百年奉献的一出现代戏的基础非常好,尤其是民营剧团在很短的时间排演出来的现代戏,经过进一步的加工修改,一定会成为一部既反映时代特色,又受到观众欢迎的优秀剧目。应该向忻州梅琳剧团表示热烈的祝贺。

(作者系山西戏剧网顾问,戏剧评论家、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