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北路梆子 >

忻州古城庙会独特风俗

2022-10-1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六金

庙会又称“庙市”,是民间岁时风俗。忻州的庙会最早出现在唐代。历史上忻州古城内的庙会很多,从农历正月开始一直到九月底,其间各种民俗活动异彩纷呈。

忻州古城赛戏展演。资料图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县城泰山庙粮市开业举办庙会,唱戏三至四天。正月十四至十六在西街三官庙举办庙会,正月十五当天晚上还要点焰火。观音庙是每年的二月十九庙会,城隍庙是五月初一到初九,关帝庙是五月初九到十三,兴国寺是五月十七到十九。南关则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在北寺举行白菜会,庆祝白菜大丰收。近年来南关人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义士程婴,便将白菜会改为程婴文化节了。除此之外,还有四月初一庙会等。特别是正月初五泰山庙的庙会有时会和财神庙合在一起过会,到时对台唱戏,热闹异常。

唱戏是庙会的主要内容,古时唱戏称唱“神戏”,也就是为神唱戏。庙会期间的戏先由主办方派人出去联系剧团,俗称“写戏”,选择好剧团,议定价格、食宿、车马接送等具体事宜,然后汇报给村长或纠首。征得同意后,写好协议,双方遵守。一般庙会为七场戏,首日起唱只有夜场没有日场。剩下的三天则有日场也有夜场。剧种大多为地方上的北路梆子或中路梆子,由于欣赏习惯,外地剧种很少来忻演出。在三天的唱戏中,第一天称为起唱,一般剧团里的名角儿不会登台露脸。第二天为正唱,名角儿出场。家庭中招待重要亲戚、宾客也都在正唱之日。

摔跤是忻州地方上的传统习俗,几乎每个庙会唱完夜戏都要举办摔跤比赛。主办方提前在戏报上写明头羊和二羊比赛的奖品,还要赶开夜戏前在戏台两边的露明柱上插上两面彩色纸糊的小旗(跤旗)。开戏后有挑战方出现即上去拔下小旗,有应战方则上前拔下另一面小旗(俗称应羊),这就有了两个阵营了。待散戏后在中央场地划圈围拢,即成跤场。由主办方出一名裁判员(俗称喝跤的),裁判员必须是懂摔跤规则者、主持公道者,还要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才能压住阵脚。比赛程序是先小后大、先弱后强,开场时双方派出两名少年先跌。传统摔跤输赢的规则是一方除双脚外,身体的任何部位先着地就为输。连续摔倒对方六名为胜,拿走奖品(俗称挠了羊)。如一方连续跌倒对方三名以上时,喝跤人就喊“破了!”

举办庙会时戏场两边搭满席棚,各色摊点遍布其间,有拉面摊、河捞摊、豆腐脑摊;也有儿童喜欢的吹糖人的、卖咯嘣的、捏江米人的,真是热闹非凡。还有专门生水火壶卖茶水的。水火壶俗称“白公鸡”,由白锡铁制成的大茶壶,肚大口小,壶嘴细长,中间生火,周边盛水,类似火锅加热一样。壶的顶端安一哨子,当水烧开后哨子冒着白气,发出尖细的哨音。卖水者肩上搭块白毛巾,壶大碗小为顾客冲水,既有技巧又具观赏性,跟前围着一群小孩子。在小食品中,老忻州最有名的、独具风味的是干馍馍与斜尖子。这两种食品都以白面和制,和好后用特制的枣木槌敲打成型后放入炉内烧烤,俗称“干炉儿”。娴熟的制作者在敲打时,专门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招揽着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