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北路梆子《野史亭》有感“做人要像元好问”
2014-03-06 发表|来源:chnjinju.com|作者:王培宾
原标题:我的“中国梦”,做人要像元好问 -------观北路梆子《野史亭》有感
元好问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代宗师,对中原文化的传承、文学写实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称他为元朝文坛领袖,对他有极高的评价,他的文学思想影响整个文坛。元好问的家乡就是忻州是韩岩村,忻州为有这样的文坛巨人所骄傲,在前些年各地都在争名人时侯,大作城市名片文章时,忻州人还不为所动,遗山墓还在那静静倾听岁月的脚步,几百年来,但凡对文学崇尚的人们,路过忻州土地,带着崇敬心情,也要拜访下这个文坛大家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元好问的研究比较频繁,学术交流层出不穷,近二十年中忻州人渐渐淡忘了这位忻州故人,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没有从这位先贤的名头下捞回资本。一代国学大师姚奠中知道元遗山墓园,还是那样凄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奋笔疾书,上呈忻州市委,才得以重视。姚奠中大师在陵园落成后,年愈百岁的他,不顾年老苍迈的身驱前往参加陵园落成,亲自祭拜元好问,令人无不心酸泪洒,这也成了他人生阶段最后的愿望。
元好问作为忻州的名人,却没有文艺作品表现这位文坛骄子。前些年,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的青年演员董志伟有感于这样的名人不能展示舞台,实为忻州文化的遗憾。于是他寻求各方面的帮助,准备排演一出以元好问为原形的北路梆子剧目。忻州市一些知名编剧集体创作了《野史魂》的蓝本,经过紧张的排练,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去年在中国戏曲学院赵景勃教授的推荐下,邀请河北著名编剧曹涌波,对此本进行了重新审视,构思了几出精彩情节,把这出戏的定位有一定的提升。
剧本开场元军攻下汴京,守城大将孙义之子,拒降跳城,孙义却投降了元军。有几个流离失所的乡民,闯进金史馆哄抢,元好问出面制止,原来这些流浪者也是秀容人士,为战乱所迫害,流浪他乡。这里编剧作了个小安排,元好问是秀容韩岩村,这几个是木芝村的,他们说的忻州土话“木耳村”,只有忻州人较为清楚,木芝村是貂蝉故里,因为两村相邻。忽必烈攻城,元好问要携金史出走,儿女亲家孙义却不让他带走,最后因念故朝不降,被囚于聊城。正是此时有了,写不成正史写野史的愿望。住了几载牢狱后,元好问回到家乡秀容,修筑了野史亭,在此静心修史。这里把雁丘词的移到这里,“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放到这里来感化忽必烈,也是作者戏剧性的安排。与忽必烈一番理论后,忽执意让他出任国相,他却要归隐退去。元好问本是鲜卑人后代,却与汉民族融入其中了。他也曾抨击金朝腐败,但却要为金朝守节。看似有点愚忠,他明知势无可回,虽不事元朝,却向元推荐了众多文人,为保留中原文脉起了重大作用。
剧本的以写史为主线,突出了元好问的志向与后世的影响。着眼处较大,而细节性安排在于一些小事,以小衬大,以史喻今。故事虽小,却能动人。经过这出戏,不了解元好问的人,对元好问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意识到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主演董志伟是董存虎是父子,董存虎是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今年73岁的高龄出演忽必烈,老当益壮,气势排架上虎气十足,体现一位霸气的蒙古皇帝。
当晚,原省文化厅老厅长曲润海、郭士星,田永国、栗桂莲、任新宁,元好问研究专家降大任,省戏研所原书记阎玉庭,一同在现场看了演出。董志伟父子为这出戏,倾尽其力,作为一个民营剧团,一无政府支持,二企业赞助,排练这么一出大戏实属不易。为了忻州这块名片,为了能让元好问鲜活在舞台上,他们无怨无悔。我的中国梦,做人要像元好问,为了社会而活,人活在世间,总在做一个些有益于人和社会的事情,虽然艰难,但依然有人在做,是信念、是责任、是历史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