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 寻求超越——观评北路梆子《劈殿》
2017-09-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9月11日晚,观看了首届山西艺术节上忻州市北路梆子一团演出的传统戏《劈殿》。《劈殿》是北路梆子老一辈著名表演艺术家“狮子黑”董褔的经典剧目,董褔先生在全国影响巨大,今年央视推出的《中国戏曲大会》就考到了董褔老先生所绘的“杨七郎”脸谱,他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艺术家,当时有很多全国的花脸大家都来到山西向他求教。晋剧也演《劈殿》,我记忆很深刻,幼时买过戏曲光盘看,买的是刘宝俊、冯继忠两位艺术家的晋剧《劈殿》,非常喜欢,如今还很有印象,剧本和这个大致是一样的。
看了昨天的演出,饰演程咬金的演员唱功不错,最关键的是有条嗓子,也很会把嗓子用好,唱的抑扬顿挫,很有激情,狄仁杰的扮演者也唱得很好。乐队的演奏也很给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烘托作用,而北路梆子的音乐特性也彰显的非常饱满,梆子戏的慷慨激昂、行云流水、行板铿锵的风格很好展现出来了。在板眼之间,演员的一些跺板(类似名)唱腔能够和伴奏卡的再紧密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通过观看演出,我觉得演员的台步、身段还有提高的空间。我也想说下程咬金这个角色,我们现在演戏,尤其是在剧场演出,即使是传统戏也要注意刻画人物,程咬金是“千岁”,是很有身份的人,即使是武将出身,也不能演的太野了,包括台步、在座位上起身、一些辅助感情的暗场念白、一些身段等,这些动作本就是具有夸张的程式而用来展现人物的特殊形象的,但要点到为止,不能卖弄、不能太过,否则会让观众觉得演员的表演不规范,动作不干净。所有表演都必须在干净、规范、适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要为激情而放荡,也不要为个性而粗犷,这样的表演才能有品位,演技也才会恰当,否则整的过了、整的多了,反而不会起到好效果了。当然可以看出来程咬金的扮演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的演唱和表演还是较为严谨规范的,我建议还可以再收敛一些。
我们戏曲讲究“宁穿破、不穿错”,现在武则天戴的帽子是如意冠,是《霸王别姬》里虞姬戴的,这个不对,武则天是一代女皇,要戴女平顶冠。武三思戴的“狐尾”我觉得不应该存在,虽然武三思有谋逆之意,但他毕竟身份还是朝中的大臣,“狐尾”我们一般表现“在野党”,或者说身份不正式的国民,我们戏曲把汉刘备当做正统,所以曹操的大将会戴“狐尾”,宋朝的杨继业是正统,所以辽国军队要戴“狐尾”,穆桂英在《辕门斩子》中因为是山大王,不在朝廷里,没有称服于宋朝,所以也戴,但他归顺了大宋就不应该戴了,武三思我认为即使是奸臣,但也是朝廷中的正式官员,戴“狐尾”我觉得是不应该的。供参考,也欢迎批评指正。
传统戏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要发展、要进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面对传统剧目我们应该传承发展,但对传统剧本我们也完全有必要进行正确的整理加工,去芜存菁,这样传统剧目才能在新时期经得起推敲,毕竟我们今天从观赏习惯、艺术审美和对历史的认知上都存在了变化,我们的变化也是经过发展的、甚至是进步的,是适合当下的。比如《劈殿》的本子可以延伸场次,扩充情节背景,予以丰富,现在剧情推进慢,场次单一,已经不太符合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了。我们今天对历史的认识同前人相比,也更加丰富和准确,武则天称帝创立了大周朝,而非还是唐朝,了解一些历史的观众都是会知道的,节目单的剧情简介也说了,武则天夺取唐室江山,而剧中唱词还是大唐。当然如果改成大周的话,程咬金和狄仁杰搬出来先皇可能不太有说服力了,但也应该考虑基本历史常识的准确性,这个问题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另外武则天是女皇帝,剧中文本武则天还自称“本后”,武三思又称她“太后”“皇姑”“龙国太”,也不太准确。另外,我们这部戏也应该在顺应现代化剧场演出方面进行包装,比如舞美,我们传统戏的演出呈现也应该讲与时俱进,北路梆子也完全有必要挑选几部传统戏整理加工,剧本推敲完善,舞美精心制作,让传统戏也要时代感,给传统戏整一些有水平的舞美幕布,要比乡下演出用的电子屏效果好的多。如果在大场合演出,还以下乡演出的形态来演,那是我们对艺术的懈怠。我们不要老把传统戏当做只能下乡的剧目,而是要具备能在城市、大剧院演出的能力,并保障在现代化剧场演出所应有的效果,只有准备做充分,工作做到位,才能在关键时候不至于搪塞敷衍。
北路梆子《劈殿》作为一部传统经典剧目,首要的任务是传承前辈艺术家留下来的演出形态,从目前该剧演出来看,我们已经把这部戏传下来了,几位主演尤其是程咬金的扮演者是完全具备把这部戏演出好、传下去的能力和条件的,这样非常好。那么下一步,我们就有望在对该剧整理完善、加工包装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