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北路梆子 > 资讯 >

一部《平城赋》唱红北京城

2018-06-15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子衿
 
 
 
 
 
 
 
 
 
 
 
 
图片为大同北路梆子新编历史剧《平城赋》剧照,及该剧在京演出的海报、纪念证书、牌匾等。由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提供。

听罢南梆听北梆 慷慨激昂不寻常

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正在火热进行,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作为我省唯一入选参演的基层文艺院团,展示了我省基层院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展示了山西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平城赋》在这次全国基层院团的集中展示和盛大检阅中脱颖而出,唱红京城,首都观众及戏迷票友好评如潮。

新编历史剧《平城赋》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大戏

6月5日、6日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座无虚席,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平城赋》,作为山西省唯一入选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参演剧目,连演两场,演出现场高潮迭起,首都戏迷票友好评如潮。北路梆子新编历史剧《平城赋》唱红京城,将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推向高潮。

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是全国基层院团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盛大检阅,全国29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港澳地区的40台剧节目轮番登场,婺剧、辽剧、粤剧、白剧、彝剧、蒙古剧等47个剧种精彩纷呈。为提升剧节目质量,引导创作方向,加强艺术评论,本次会演举行“一剧一评”基层戏曲院团艺术创作专题研讨会。

6月6日晚,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北路梆子新编历史剧《平城赋》“一剧一评”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们一致认为,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最新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平城赋》用历史关照现实,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之精髓,艺术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文明积累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派代表人物、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孝文帝拓跋宏的嫡祖母冯太后冲破层层阻力,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政治勇气和情感世界。全剧以冯太后励精图治、推行改革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北魏艰难的改革之路和冯太后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整场演出恢宏大气,音乐新颖时尚,地域特色鲜明,唱腔优美动听,舞美简约唯美,服装制作考究,全剧体现了主创人员在戏曲传承发展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名城大同深邃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历史上古都平城独特与辉煌,是一部以地域声腔艺术再现恢弘历史的史诗性大戏,是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一张闪光的名片。

专家们希望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益求精、不断精进,将该剧打磨成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国家京剧院一级导演李学忠,中国剧协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杨凤一,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谢振强,国家京剧院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博士彭维等出席“一剧一评”研讨会。

新编历史剧《平城赋》一部励精图治的改革大戏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从何处走向大唐》一文中认为,巍巍大唐来自于一股浩荡之气。这种浩荡之气从何而来?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旷野之力,来自大兴安岭北部的东麓。一个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当匈奴在汉武帝的征战下西迁和南移之后,鲜卑拓跋氏来到匈奴故地,与匈奴余部联盟,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王朝,于公元四世纪后期定都今天的山西大同,当时叫平城,改国号为“魏”,表明已经承接三国魏氏政权而进入中华正统,史称北魏。此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北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鲜卑族的智者们勇敢地选择了改革,走向文明。从公元五世纪后期开始,冯太后、孝文帝拓跋宏先开始从行政制度、农耕制度着手,然后快速地把改革推向文化,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政令。

新编历史剧《平城赋》正是反映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波澜壮阔的重大改革,艺术地呈现了余秋雨先生笔下描绘的历史情景:“吞吐万汇,兼纳远近,几乎集中了世界上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烈烈扬扬。这种宏大,举世无匹。”

在大同市委大力支持下,在省文化厅、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市文化局具体指导下,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立体式阐释了影响深远的“北魏文化”,创排新编历史剧《平城赋》,并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7年参加首届山西艺术节获得观众广泛好评。经省文化厅遴选推荐,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严格评审公示,北路梆子新编历史剧《平城赋》作为我省唯一剧目,入选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进京参演前,该剧已在大同、朔州等地演出50余场,深受观众喜爱。

北路梆子《平城赋》汇聚了国内一流主创团队,特邀国家一级导演石玉昆、李红梅联合执导,国家一级编剧王卫中担任编剧,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彩平领衔主演。国家一级作曲恩和巴雅尔担任音乐设计,国家一级作曲孙宏旺担任唱腔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赵国良担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师蒙秦担任灯光设计,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蓝玲担任服装造型设计,可谓实力雄厚、阵容强大。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观看演出后认为,《平城赋》聚焦了著名女性政治家北魏文明太后冯燕的生平历史,通过对其少年沦为奴隶直至晚年推行新政,历经四代帝王,缔造北魏文明历程,将其几十年生平有序呈现,展示了她改革祖制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在剧中片段式的历史描述中,通过冯燕兄妹少年失散、盛年聚首、老而诀别,以及在改制故事中嵌入反贪等情节,显示了编剧的艺术匠心。全剧以散点式场面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不同的艺术场面中较为细腻地容纳唱做表演,显示出舞台二度创作对于主题情节的整体性观照。创作者把握住了冯太后这一历史人物与当代价值观的一致性,剧中不少言语对白更容易搬用当代语文,如“丝绸之路四通八达”等,体现历史剧对于时代精神的表达。

新编历史剧《平城赋》一部创新性发展的原创大戏

 “听罢南梆听北梆,慷慨激昂不寻常。”这是1965年郭沫若先生在我省先后观看蒲剧和北路梆子后抒发的赞叹。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布于我省忻州、朔州、大同市,以及内蒙古南部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北部。北路梆子高亢激昂,粗犷豪放,跌宕流畅,有燕赵之风,极具地域风骨,艺术感染力极强,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北国戏,深受雁门关内外百姓追捧,因而又称之为雁剧。

大同市北路梆子1954年恢复建团,汇聚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大中专艺术院校毕业生像新鲜艺术血液源源输入,是一支行当齐全、阵容强大的基层艺术院团。2011年大同北路梆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剧团更名为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开启了传承创新的新时代。

几十年来,该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当地人民群众最信赖的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也是三晋大地最具艺术实力的基层文艺院团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下,维持住剧团的基本建制,以张彩平为代表的北路梆子艺术家们在传承《金水桥》《血手印》《王宝钏》等优秀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持续保持创作活力,连续创作出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该团成了北路梆子代表性剧团之一。

在此次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省文化厅有关领导观看他们的演出后十分感慨地说,作为戏曲大省山西唯一参加此次会演的基层艺术院团,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展示了我省基层院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展示了山西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主演张彩平,她是北路梆子的领军人物之一,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彩平耕耘舞台30余载,崇德尚艺,在声腔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精进,以深沉的文化担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演了30余部原创剧目,在北路梆子戏曲舞台上塑造了几十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几代观众戏迷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和热烈追捧。目前,张彩平仍是具有创造活力的享誉三晋的声腔表演艺术家。在新编历史剧《平城赋》中,张彩平在保持北路梆子声可裂帛的女声演唱艺术风格基础上,以宽阔的音域表演了丰富细腻的声音质感,用声音形象来表现冯太后在生命不同阶段的气质风采,这是该剧种声腔塑造人物的最大亮点所在,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