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歌剧创作
2017-11-10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祖皆◎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提高;岂不知,文化是离不开土壤的,文化离不开它的受众,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就得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让外来的艺术形式接中国的地气,服中国的水土。
◎要繁荣歌剧创作,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除了要借鉴外国经典歌剧的创作手法和经验,掌握它的技术技巧之外,还要学习并精通中国戏曲,“用歌舞讲故事”和“假定性”的表演手段,“虚拟化”的表现手法,也要熟悉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国的腔词关系,了解前辈们经过努力探索而建立的中国歌剧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回想起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点殷切希望,其中第一点也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可见,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多么迫切、多么重要的问题。我在总政歌剧团担任副团长、团长和艺术指导工作多年,既组织歌剧剧目生产又从事歌剧音乐创作,所以对歌剧界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实事求是地说,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在现今中国歌剧界也相当突出。不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不顾及群众审美习惯,只满足于小圈子的孤芳自赏,不按照中国语言的四声规律照搬照抄西洋宣叙调写法,“食洋不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就像《人民日报》发表过的一篇文艺评论文章中说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交融的步伐正在加快。然而,由于族群、传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这是弱者自卑心理的反射,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比如前些年,不管何等人士,也不管何种唱法,大家不惜重金拼命要挤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以此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以此作为衡量“艺术水平”的标准;再比如,有的作曲家公开声称:我就是要写一部像西洋正歌剧一样的歌剧。把“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岂不知,你模仿得再像也是别人的东西,而且是别人过去的东西。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提高;岂不知,文化是离不开土壤的,文化离不开它的受众,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就得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让外来的艺术形式接中国的地气,服中国的水土。这是在老一辈歌剧工作者中已经解决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难道我们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再走一遍吗?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们应该保持文化定力,坚定文化自信。
早些时候,我曾经在国家大剧院看过两遍朝鲜民族歌剧《红楼梦》 ,他们是以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为蓝本创编的,服饰、布景、道具、台步、身段、手势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 ,真切而感人。后来他们又创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品牌,别人都在借鉴创新,难道我们不应该更用心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吗?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有一句名言可为警示: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最终会沦为被奴役的民族。只要能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信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艺术不仅能走向大众,也能走向世界,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歌剧艺术是一门最为复杂的舞台综合艺术,有人把它喻为人类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融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为一体,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外来的艺术形式,它诞生于意大利,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而歌剧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还不足百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成功地把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手段与秧歌剧、戏曲、曲艺、民歌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也创造了民族歌剧的辉煌,涌现出以《白毛女》 《小二黑结婚》 《洪湖赤卫队》 《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歌剧经典之作,唱段家喻户晓,影响遍及全国。
2015年,为了纪念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文化部组织复排了该剧,并制作了3 D舞台艺术片,还组织了舞台剧在全国的巡演,巡演所到之处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真是一票难求,盛况空前。最近,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小戏骨》栏目创新传承,让6岁到12岁的“零零后”小演员来演经典、学经典,相继用实景拍摄的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 《刘三姐》 《白毛女》为蓝本,一经播出,反响强烈,收视率居高不下,这充分证明了经典民族歌剧的强大生命力。这些经典民族歌剧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并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非常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时期以来,歌剧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真有“井喷”之势,越来越多的创作人员和歌唱演员都积极地投身到歌剧的创作、演出中来,这是前所未有的好事、喜事。但是,作为多元发展中的重要一员,民族歌剧的创作演出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也不够活跃,明显失衡。在我们团继《党的女儿》之后又推出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时,音乐学家、评论家居其宏看完演出后曾发表感言:像以前《白毛女》 《江姐》 《洪湖赤卫队》这样的民族歌剧,如今在新世纪几乎是一脉单传,而总政歌剧团把它继承和发展了。人家虽然是褒奖我们一脉单传,但是也有点悲凉。有的报纸甚至刊登了“中国歌剧一路向西”的文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缺乏文化定力、缺乏文化自信,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艺术是为人民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歌剧是为人民的,必须纠正脱离群众、脱离时代的不良倾向。为此,文化部已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 ,旨在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接受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气魄的歌剧文化,才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形象的基础,才是我们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保障。我认为,要繁荣歌剧创作,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除了要借鉴外国经典歌剧的创作手法和经验,掌握它的技术技巧之外,还要学习并精通中国戏曲,“用歌舞讲故事”和“假定性”的表演手段,“虚拟化”的表现手法,也要熟悉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国的腔词关系,了解前辈们经过努力探索而建立的中国歌剧传统。我们要认清中国歌剧的现实依存关系,坚信努力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这三个课题后,民族歌剧一定会焕发青春,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还讲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看过一本文艺专著,书中提醒我们要重新恢复文化自尊和自信,不能丧失用自己的文化艺术价值标准去评判事物的能力;艺术本具有文化的属性,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两者应相均衡,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守护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作为一名军旅作曲家,退休不退岗,一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新的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努力争取为人民、为时代、为军队、为国家写出更好、更多的艺术精品;努力争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为著名作曲家、原总政歌剧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