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重要意义
2017-12-2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黄奇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歌剧,其意义十分重大。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歌剧的历史。70多年来,我国歌剧艺术工作者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一大批经典民族歌剧作品,形成了中国民族歌剧的优良传统,开辟了中国歌剧繁荣发展的崭新道路。许多经典唱段脍炙人口、传唱至今。可以说,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民族歌剧为世界歌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段辉煌的歌剧历史和歌剧传统曾有一段时间却未能受到足够重视,也较少有人去踏踏实实地研究冼星海、聂耳、马可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传承民族歌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其二,有利于当代歌剧创作者科学地把握歌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民族性是歌剧带有根本性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翻开世界歌剧史就不难看出,民族性是世界歌剧的共性,是普遍规律。欧洲歌剧于16世纪末诞生于意大利后逐渐向四周传播,先后传入并影响西欧与北欧各国,以及俄罗斯与东欧。这些国家先后产生了自己的歌剧,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跟意大利歌剧并不是同一种模式、同一个腔调。奥地利有莫扎特的轻歌剧,德国有瓦格纳的乐剧,法国有喜歌剧,俄罗斯有格林卡、鲍罗丁的歌剧,直至出现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高峰。欧洲各国的歌剧无不反映本民族的生活与性格特征,意大利人的热情四溢、德国人的坚韧持重、法国人的浪漫、俄罗斯人的忧郁……都淋漓尽致地反映在各自的歌剧中。由此可见,歌剧的民族性并不是我们的主观臆断,而是世界各民族歌剧的共同特征,创作《白毛女》的前辈的杰出贡献正在于他们用这一伟大的歌剧宣告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并在世界歌剧占有了一席之地。文化部于2015年组织开展了纪念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系列活动,2017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成立工程指导委员会,召开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并从全国遴选优秀剧目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一股民族歌剧的创作热潮。12月16日在南京开幕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是党的十九大后举办的歌剧盛会,将集中展示一批民族歌剧新作。
其三,有利于未来中国歌剧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歌剧未来如何发展?无非是两条:一是继承,二是创新。有传承才能继承,有创新才能发展。包括歌剧艺术在内的艺术时空坐标是:一代有一代的艺术,这是时间,需要创新性、现代性;同时,一个民族又有一个民族的艺术,这是空间,需要民族化与民族特色。准确地把握住艺术时空坐标,传承好民族歌剧(从艺术教育到艺术实践),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主张当代歌剧要传承民族歌剧乃至古典戏曲、民歌曲艺等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并不排斥对国外优秀歌剧艺术的学习与借鉴。洋为中用与古为今用都是不应忽视的。
有丰厚的传承与大胆的创新,我对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作者系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