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创作生态有了可喜变化
2018-12-2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简 彪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有力实施——
新年临近,民族歌剧领域的好消息引发关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2019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申报工作启动,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周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
关键词是“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这两年来,工程明确了一个目标,坚持了一个方向,建立了一支队伍,形成了一种氛围,创排了一批作品。”在12月24日召开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李群如是说。
继承传统,引导创作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开始于2015年的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纪念活动。当年,原文化部组织复排了《白毛女》,并在10个城市巡演19场,行程超过1万公里,现场观众超过3万人;组织拍摄了《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并进行公映。此外,召开了纪念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座谈会,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
2016年1月,原文化部组织召开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座谈会,围绕歌剧与时代、与群众相结合,走民族歌剧发展道路进行深入研讨。2016年4月,《繁荣发展民族歌剧艺术实施方案》制定,决定从2017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2017年5月,原文化部召开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这项工程正式实施。
“决策正确、举措有力、协同努力,是工程获得阶段性成功的三大因素。”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86岁高龄的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参加大多数指导工作会议。她认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是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全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势头很好,而且不少地区和院团是自发性投入。应该说,这是工程推动的结果。
“民族歌剧再不搞,就要青黄不接了。”原空政文工团艺术指导羊鸣说,中国不缺好的故事,但缺讲好故事的人和作品。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人们以民族歌剧的方式去讲好的故事,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传承发展”的定位就显得特别重要。
从少到多,从多到优。中国民族歌剧事业这两年快步前行。两年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组织开展了重点民族歌剧创作扶持、民族歌剧演出推广、民族歌剧创作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工作。在创作扶持方面,工程实行文化行政部门、专家团队、主创团队和院团三方责任制: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把关作品意识形态属性,做好组织保障工作;专家团队负责把关剧目的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方向和艺术质量;主创团队和院团是责任主体,负责创作、排练、演出各环节的具体实施,严格落实各项修改意见。2017年,工程遴选出9部剧目进行重点扶持,组织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了跟踪指导;2018年,又遴选出《命运》《尘埃落定》等5部新创剧目和《马向阳下乡记》《有爱才有家》等3部滚动扶持剧目进行扶持。同时,组织开展了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巡)演、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周等活动,集中展示民族歌剧创作成果,推动全国良好氛围的形成,大大激发各界的热情。2018年3月,还组织举办了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20余位业界知名专家、艺术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32名学员授课,增进了他们对民族歌剧的认识,提升了他们的艺术水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马向阳下乡记》获得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松毛岭之恋》获得第七届福建艺术节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类一等奖……仅在各地,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扶持剧目就拿奖拿到手软。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两年来,一是明确了方向、理清了观念,二是改变了生态、激励了创作,三是锻炼了队伍。”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认为,工程是必要、及时、有成效的,让业界在艺术追求、为人民服务等方面更加用心,而2018年以来“重质量、减数量”的做法更体现了新水平、新高度和新气象。
乔佩娟说,最让她欣喜的是,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让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尤其是年轻人才遍地开花,让她看到了民族歌剧传承发展的美好前景。
原总政歌剧团团长黄定山用“壮观”来形容这一工程对业界的推动。他说:“工程的实施对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歌剧热潮具有决定性作用,让人们真正再认识民族歌剧,繁荣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推动了各地的重视和投入。”
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下,山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崛起为民族歌剧创作重镇。“我们每年争取相关专项资金3000万元,全力推进精品剧目的创作。”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石建平介绍,福建省近两年来以福建省歌舞剧院为主要任务单位,抓项目、促精品,有力推进了省内民族歌剧的发展,推出了《松毛岭之恋》《平凡的世界》《与妻书》等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
各地机构的完善也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推进中逐渐达成。在《沂蒙山》创演过程中,山东省歌舞剧院建立了合唱团,并计划成立民族乐团。浙江歌舞剧院在创演《青春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剧目过程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队伍。以民族歌剧《二泉》的创作为契机,江苏无锡正酝酿成立民族管弦乐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誉为“歌剧绿洲”的湖南郴州成立了郴州市民族歌剧团,明确定位为发展民族歌剧,推出了《陈家大屋》等作品。
“我们特别感谢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专家们对我们剧目创作的指导。”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孙砾说,无论是大的定位,还是具体问题,无论是题材、风格,还是剧本、音乐,专家们都能给出具体而实际的指导,让他们收获颇丰。
精益求精,勇攀“高峰”
成绩并没有让人迷眼。从领导到专家再到业界,在充分肯定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同时,认为工程还可以“再上一层楼”。
按照规划,今后,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将进一步抓好重点剧目的扶持工作,控制总量,提升质量,树立标杆,努力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进一步抓好优秀作品的传播推广工作,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凝聚更多力量,形成更加积极的创作发展态势;进一步抓好民族歌剧创作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中青年歌剧艺术人才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进一步抓好民族歌剧理论研究工作,以扎实的理论架构助推民族歌剧的发展。
专家在肯定规划的同时,也纷纷建言献策。王祖皆认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要努力推出“高峰”之作,可以探索精品剧目移植排演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优秀作品的影响力。中国交响乐团原团长关峡表示,民族歌剧的标准要更加清晰明确,唱腔、音响等方面应更加规范。“民族歌剧的发展势头很好,下一步要把重心放在提升艺术品质上。”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2018年以“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研究”为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我们将以自己的努力,助推中国民族歌剧理论的构建。”居其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