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价值分析

2019-05-14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范玉刚
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刘海栋 摄

艺术如何为时代定格?这始终是对艺术家创作能力的一个考验。70年砥砺奋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什么是中国道路成功的密码?如何书写中国实践的精彩?如何通过对时代精神的张扬深刻理解这个时代?新创民族歌剧《沂蒙山》以“人民性”创作导向的彰显,回应了时代之问。

这部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临沂市委出品,由山东歌舞剧院创排演出的大型民族歌剧不久前在北京天桥剧院上演,以其恢弘的英雄气势和卓越的舞台艺术追求,给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在婉转壮美的旋律曲调声中徐徐拉开大幕,全剧40个唱段生动描述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生活和抗战场景。歌词情真意切,结构简约明快。凭借细腻的情感处理和卓越的唱功,使观众们感受到了民族歌剧的魅力。贯穿始终的《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使作品笼罩在浓郁的山东特色文化中。

歌剧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原型,生动讲述了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塑造了海棠、林生、夏荷等鲜活的感人至深的舞台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在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中,如何把个体融入时代大我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激荡人心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

优秀作品贵在以思想内容取胜、以艺术卓越性赢得口碑,由此才能成为时代的文艺精品。如何把曾经响彻历史时空的“沂蒙精神”艺术地展现于舞台?从中解读出中国共产党何以伟大的密码,凝聚起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以艺术精品传达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艺术的使命担当。只有当艺术以审美创造切近了时代精神,才能对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

于是,我们感受到民族歌剧《沂蒙山》艺术地传达了什么是我们的基因?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红色江山如何永固?看到了海棠、林生等普通农民是如何拥军参军,以及军民之间鱼水情深。并以艺术形象和舞台效果生动地诠释了何谓“真正的一家人” ,那就是歌剧反复吟唱的:这样的人,这样的情。在艺术的深处、在舞台的空间,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氛围中,高高飘起了“人民性”的旗帜。在民族危亡的语境下,觉醒的个体淹没在群体凝聚的大我中,以个人的牺牲奉献支撑了民族的解放,成就了不屈的人民的站立。人民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如林生般个体的人被锻造为革命战士,成长为保家卫国的军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歌剧着重展示了人民的胸怀、沂蒙的牺牲,以牺牲筑起了胜利的丰碑。这是以艺术形式为人民发声、为中华民族放歌!是“为了谁、依靠谁”的艺术诠释。

精品是衡量艺术成功的标准。歌剧《沂蒙山》的语言对白、唱腔动作、人物形象塑造可谓气势不凡,舞台布景和艺术表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真正体现了新时代文艺精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优秀的作品不仅以其价值观传达出时代之“大” ,更要写出人性的挣扎和内心的冲突,也就是说要有情节有故事,以此演绎人物如海棠内心的艰难的人生选择,直面人性的复杂但不是扭曲的心理状态,直面敢于牺牲的人性磊落,这是“沂蒙精神”的展示,更是对新时代精神的召唤。因而,民族歌剧《沂蒙山》是主旋律创作,但不是图解政治教化和政策的“机械的艺术” ,而是感人至深的“美的艺术” 。

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苦难的岁月——驱逐日寇、保家卫国、实现民族解放,个人如何在民族解放中成为时代新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感表达实现了个人觉醒与民族解放的统一,个体的“我”与民族解放统一于家国情怀,个人在融入时代的主流精神中成为民族解放的主体,个人成为“人民”的一员,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得到历练而成为时代新人。新时代的“强起来”意味着中华民族复兴和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需要更广泛地凝聚人心,新时代的人民不仅是一个集合名词,还与个人出彩机会相交融,在包容与共享中续写个人与集体的同一,这种对时代精神的化育离不开艺术的引领。

唯有通过美,才能达到自由,才能化育新人。艺术如果不能打动人,难以震撼心灵,即使再好的内容也无法实现价值传播,更不会产生社会影响力,只有艺术的成功——以“艺术性”取胜——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其对人和社会的文化影响力才能彰显。就此而言,民族歌剧《沂蒙山》深刻诠释了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牺牲?什么是家国情怀?人民和人的深刻关联,以及家和国、军与民的关系。它以艺术的感知告诉我们在共赴国难背后的真情与担当,什么是人类最深沉最高贵的情感?什么是最值得守护的价值。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