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民族歌剧春花绽放 ——2019年优秀民族歌剧展演述评

2019-05-20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王道诚
《平凡的世界》
《马向阳下乡记》
《尘埃落定》

2019年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在对待中国当代歌剧何去何从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对民族歌剧的认同,使中国当代歌剧更加注重现代主义的启发性、历史感的现代性和名著改编的经典性,从而补正了现实题材泥于物象、历史题材陷入虚无、名著改编走向庸俗的短板,推进民族歌剧走向更加成熟的境界。

阳春三月的北京,少有的蓝天白云,一派明媚的春光。继去年3月由文化部主办的2018年优秀民族歌剧展演之后,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9年民族歌剧展演又一次在北京举行,这是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的一件喜事,更是中国歌剧界的一件盛事。此次展演(以演出先后为序)共有《命运》(中央歌剧院出品,朱海编剧、捞仔作曲、曹其敬导演)、《马向阳下乡记》(青岛演艺集团出品,代路、廉海平编剧,臧云飞作曲、黄定山导演)、《平凡的世界》(福建省歌舞剧院出品,杨硕编剧、臧云飞作曲、钟浩导演)、《有爱才有家》(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民政府出品,胡应明编剧、王原平作曲、邓德森导演)、《松毛岭之恋》(福建省歌舞剧院出品,居其宏、王保卫编剧,卢荣昱作曲、靳苗苗导演)、《沂蒙山》(山东歌舞剧院出品,王晓岭、李文绪编剧,栾凯作曲、黄定山导演)、《尘埃落定》(重庆市歌剧院出品,冯必烈、冯柏铭编剧,孟卫东作曲、廖向红导演)7部民族歌剧如朵朵春花在首都舞台竞相绽放。

这次展演于3月2日开幕,恰逢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了四个坚持:第一,要坚持与时代同步;第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第四,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其中尤其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不仅为破解歌剧界的各种迷茫与困惑,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化当前民族歌剧的生态与格局,建立中国民族歌剧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检阅标准的重大意义。优秀民族歌剧一年一度展演的初心与宗旨亦在于此。

无论在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创作方面,还是在名著改编方面,7部民族歌剧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它们或厚重或飘逸,或写实或写意,或深情或趣味,风生水起,春涌波澜,处处闪烁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光彩。毫无疑问,这是文化和旅游部、各省市自治区各级领导、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和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努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创作中心”、“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一系列指示精神的成果。

现实题材的时代精神。现实主义歌剧侧重于脚踏实地生活,胸怀中华大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诚实地表现时代精神,应该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民族歌剧发展的主旋律。有人说,创建家乡企业品牌,造福一方百姓,是一种企业经营的独特风景。《命运》感知到这一“时装经营秘诀”,是一种对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虹”品牌的深刻认知,也是对从“江南绣娘”蜕变为“大地绣娘”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大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扑面而来。《马向阳下乡记》精彩纷呈地演绎了第一书记马向阳在偏远的山村进行精准扶贫,古老的大槐树下果然长出了金子的喜剧故事,忠实地承袭了《小二黑结婚》的优秀喜剧传统。《有爱才有家》则以散点透视方式,将镜头直击一个小人物的大事迹,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刘德芬20多年来,敬老如父母、爱孤如子女的大爱之歌。这三部以现实主义的客观生活反映时代的精神,用浪漫主义的理想情怀照亮当代中国的民族歌剧,在当前中国歌剧创作多元化态势之下,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历史题材的当代价值。“歌剧化的历史想象力”无疑是民族歌剧颇为看中的音乐戏剧主张,这一主张的生成与演化的过程,也是理解今年民族歌剧展演的一条重要线索。《松毛岭之恋》中,民族歌剧的两个重要视角,如爱情与人性、革命的关系,以及闽西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的巨大牺牲,被给予了可歌可泣的演绎。《沂蒙山》试图为红色民族歌剧寻找表现抗日战争的新入口,通过淡化硝烟弥漫,不仅再现了那个残酷岁月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同时强化了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最奇妙的是,《沂蒙山》在谢幕处将全剧中的故事演绎,与帷幕即将落下演职人员与观众互动的高潮关联了起来,英雄们的复活由此呈现出令全场观众热泪盈眶的浪漫主义氛围。这两部民族歌剧以“歌剧化的历史想象力”作为支点,无疑为当代民族歌剧的创作和观众的观赏知觉,提供了全新的视点,最终成为塑造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力量,以“明德培根铸魂”的价值观,抒发中华民族“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改编名著的现实意义。改编名著也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其诡异之处在于:如果改编不到位,往往易于浅薄而失之于流俗。《平凡的世界》改编于路遥的同名小说,讲述了青年农民兄弟孙少安与孙少平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努力脱贫致富,并找寻精神世界的历程。全剧音乐叙事看似随意,却在一步步深入地提醒大家: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理想,而是源自脚踏实地的工作,在平凡的世界里,用一砖一瓦搭建美好的精神大厦。改编于阿来同名小说的《尘埃落定》,带领我们目睹了一个旧社会崩溃前的末世“繁华”,见证了两个时代交替的喧嚣和动荡。当大地重归于安静、平和,人们也同时实现了新旧两个社会的跨越。两部由名著改编的歌剧在当下都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真理:伟大变革的历史车轮永远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这次参加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的每部歌剧都有自己的个性走向,同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文本的戏剧性、逻辑性,唱词的文学性,音乐的歌剧思维,包括腔词关系的处理,依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们在对待中国当代歌剧何去何从这一点上又达成了共识,即对民族歌剧的认同,使中国当代歌剧更加注重现代主义的启发性、历史感的现代性和名著改编的经典性,从而补正了现实题材泥于物象、历史题材陷入虚无、名著改编走向庸俗的短板,推进民族歌剧走向更加成熟的境界。这不是偶然孤立的民族歌剧现象,而是导源于传统中国歌剧与现代西洋歌剧的双向催生,尤其是民族歌剧对中华传统戏曲、民歌、地方戏、民谣等的传承性选择,使它与中国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更为切近。

展演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民族歌剧的传承、普及工程。在新时代,我们要将民族歌剧与广大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连接起来,让民族歌剧成为广大老百姓可以接受、欣赏的戏剧形式;我们要让民族歌剧真正用中国人的音乐讲述中国人的故事,打造具有中国风范的歌剧作品;我们要让民族歌剧成为抒发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凝聚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