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山西歌剧奋蹄时

2019-07-0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

——观看大同市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江姐》随笔

民族歌剧《江姐》剧照

6月26日晚,在大同市工人文化宫观看了由大同市歌舞剧院最新排演的民族歌剧《江姐》。值得一提的是,大同市歌舞剧院在短短几年移植排演出了红色经典歌剧“三部曲”——《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江姐》,为我省歌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我省繁荣发展歌剧事业的一支中坚力量、宝贵力量。

《江姐》在我国歌剧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民族歌剧史上最重要的成功代表之一。观看《江姐》的演出,首先是被该剧强大的演出阵容而吸引,这不在于大同市歌舞剧院有多少出名的演员,而是舞台上呈现的整体面貌,让人感到山西歌剧的传承发展大有希望,倍增信心。尽管剧场设备条件有限,但在观众席就座的交响乐团,合唱团,与舞台上各个角色共计二百多人的演职队伍,配合的十分娴熟,让人不得不为大同市歌舞剧院的雄厚实力而点赞。

说起歌剧,山西也曾有过光辉的一页。早在1949年,山西文工团、山西文工二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不拿枪的敌人》《结婚》都在城乡引起了强烈反响。1954年山西人民歌剧团正式成立,不仅排演了《刘胡兰》《小二黑结婚》,还新创作了《萎花重开》《听房》《巧二错》等作品。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为起点,山西歌剧迎来了新的高潮,新创歌剧《不死的人》《哑姑泉》《塞上新歌》《为了61个阶级兄弟》《闲不住》《黄金岭》等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很可观,富有山西风格的歌剧艺术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粉碎“四人帮”后,《伤痕》《高歌迎春》等作品在歌剧创作风格上作出了崭新尝试,让人耳目一新。改革开放以后,我省歌剧艺术的风格愈发多样,题材愈发多元,譬如有探索求新、富有山西音乐风格的小歌剧《老二黑结婚》《嫁不出的去姑娘》《忘我草》,富有现代气息的《我们不懂爱情》《情人》《芳草心》《心灵之花》,以及晋北文工团的《晋水咽》,吕梁文工团的《摇篮曲》,运城文工团的《海岛女民兵》等,全省上下的歌剧创作都十分密集,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以我省某地反腐倡廉故事创作的歌剧《希望之火》力求时代感和交响性,声乐上用咏叹调、宣叙调合唱曲式为唱段特色,故事大胆犀利,情节曲折跌宕、动人心魄,在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大胆探索,在京第三届华北音乐舞蹈节上颇受赞誉。还有歌剧《黄河扳船汉》《黄土地上我的兵》等,众多剧目在歌剧艺术的舞台上渐而形成“黄河艺术流派”,为山西歌剧写下了一笔笔历史的辉煌。(参考资料:刘德增《山西歌剧从1949走来》)

进入新世纪,受市场经济浪潮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更加多元的影响,我省的歌剧创作与演出一度陷入萧条。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同市歌舞剧院分别在2014年、2015年、2019年排演了经典歌剧《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江姐》。2015年,由省委宣传部牵头,郭兰英担任总导演,山西演艺集团组织策划,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和山西省交响乐团联袂复排了民族歌剧《刘胡兰》选场。

2017年,文化部开展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推动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促进民族歌剧艺术繁荣发展。

大同市歌舞剧院排演的民族歌剧《江姐》就是我省文艺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精神论述,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繁荣我省歌剧事业,继往开来,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移植排演这样的经典作品,对于锻炼我省的歌剧队伍,培育我省的歌剧土壤,奠定我省的歌剧发展,为今后我省歌剧艺术的创作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作用与效果不亚于排演一部新歌剧。

传承发展民族歌剧,首先要让歌剧在山西大地上演起来,火起来。只有新创歌剧的上演,而没有经典歌剧的传承,又谈何创造与发展呢?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同市歌舞剧院复排经典民族歌剧《江姐》的过程,就是我省艺术工作者重新认识经典,研究民族歌剧,清醒地、正确地、伴有思考的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过程。因此,传承经典则是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民族歌剧的更好起步、更好出发。

在此民族歌剧《江姐》上演之际,我省新创歌剧作品《三把锁》《苍河岁月》也已进入筹备或排演阶段,山西歌剧正在以积极的姿态续写崭新的篇章。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呼唤能够有更多的队伍加入到、投身到我省歌剧艺术的发展阵营中来,努力走出一条既有传承又有创造,富有山西特色的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发展道路,为繁荣发展我省的歌剧事业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