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右玉 晋情传扬 ——民族歌剧《小老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创新
2023-11-03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高红花说起山西右玉,印象深刻的是十年前,曾匆匆游览。通往右玉的公路人烟稀少,两旁笔直的小柏杨绿绿葱葱,蓝蓝的天,红顶白墙的房屋,赏心悦目,身心皆醉于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中。十年后,再去右玉,南山森林公园、松涛园、苍头河湿地保护区、西口古道、杀虎口满目苍翠,林海茫茫。而午餐后的速溶沙棘汁,一想起来,就酸爽沁脾,口舌生津,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印象深刻。
又见右玉,则是观看首演的弘扬右玉精神题材的民族歌剧《小老杨》——该剧以叙事的手法,再现了山西右玉人民把沙漠荒山变为塞上绿洲,感人肺腑、战天斗地的生动故事;是一部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气息和多元艺术表达的创新剧目。
弘扬久久为功的右玉精神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是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怎么用民族歌剧,讲好右玉故事?成为主创团队近几年的重头工作。编剧王辉多年深耕文艺创作,积淀了独有的作品气质,他善于从平凡中发现闪光点,找到事物灵魂之处。比如说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道情现代剧《吕梁护工》等,都是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来弘扬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同样,《小老杨》立意之高在于直抒胸臆,用“小”老杨的顽强来隐喻“大”的右玉精神。“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顶层设计。
《小老杨》独具匠心,既生动讲述故事又现实反映了生态文明和时代进步。选材从杨树林的小家庭几十年战风沙的故事讲起,以“风车”贯穿全剧。全剧分六幕+序幕尾声。前三幕战风沙、夫妻苦相别、狂风夜反映了绿起来的时代背景,后三幕一铺滩滩小老杨、林区风波、家园,反映了富起来的新时代新风貌。而序幕“一条苍河水”则把黄河流域支流的苍茫、辽阔表现出来,使人身临其境。尾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点题。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右玉人民“接力传承七十年、染绿山川八百里”的伟大壮举、“一把铁锹两只手,实干加苦干”把昔日“不毛之地”变为如今“塞上绿洲”的奋斗豪情,弘扬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展现右玉气息的艺术表达。
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民族精神给予民族歌剧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剧中,导演穆青、龚小奇构思独具匠心。舞台上的演出、两旁的伴唱和乐池内的交响乐实景伴奏让人赏心悦目。舞台上,有护“小老杨”一生的杨树林、有农业情结的妻子王美娟和遭遇不幸的儿子“小老杨”,有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县委书记陈西口、妻子李春兰、女儿陈秀秀一家的故事,还刻画了铁姑娘队队长白妮子战天斗地的场景,落后分子四毛、开发商钱飞、右玉县新任县委书记张书记等形象,把他们的理想抱负与现实境遇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利益和造福一方紧紧联系在一起。多线条一个故事,多角色多个人物在大环境里的生活、事业和选择,角色戏份基本平衡,人物设置使人耳目一新。
《小老杨》音乐和唱段有着浓郁的地域风味。全剧共有30多处唱段。有大合唱、独唱、二重唱、三重唱、说唱等形式,男声、女声、男女声合唱等不同编排。作曲家臧云飞和王京荣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根据人物设置和实际进行了创作。如《白毛女》中喜儿“北风吹”融合了山西民歌《捡麦根》等民间音乐形式一般,这部剧中的每段唱,都可以听到似晋剧、秧歌或者快板的味儿,那种和着灵魂的晋腔晋味,展示了两人多年的音乐素养和对这方热土的情感积淀。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杨树林的唱“这一声沙退尽”宽广雄厚,深沉圆润;王美娟的唱“我不知道梦是不是已经醒了”如泣如诉,充满爆发力;陈西口的唱“多少年”高亢明亮,韵味悠长;李春兰的唱“有弯弯曲曲的苍河水作证”犹如塞北的风,苍茫辽阔;白妮子的“得得得得得”采用秧歌调儿,诙谐流畅;陈秀秀的唱“黄沙洼救下我陈秀秀”优美动听,声音清亮……可以说每个角色的唱段都有着各自的特色。还有如“吉祥三宝”似的三人唱《这是什么树》唱出了杨树林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而那些铁锹舞、风车舞、众乡亲、众小老杨等,也给这部剧增添了无限的青春活力。
《小老杨》的舞台美学也是虚实相生,交相辉映。舞美设计王瑞宝采用舞台实景+虚景的设置,漫天的黄沙,绿绿的小老杨,移动的层层梯田,都充满了现代气息。灯光设计乔木巧妙地将光与影运用到灵魂瞬间。一叶绿的追光,小风车的定光,运用得当。通过那一幅幅让人震撼的充满生机的绿色画卷,感受那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战天斗地的真实故事,更加深刻领会了右玉精神的核心理念和本质内涵。舞台两旁,合唱队整齐划一,歌声悠扬。乐池中,交响乐演奏,只见指挥棒一闪一闪,音符随着剧情的变化而跳跃着,亦如沙棘一般味道纯正,酸爽过瘾。曾记松涛园石碑刻有“塞北高原有人家,林深草绿胜桑麻。百里阴浓遮日树,三春遍地开红花。任凭高寒飘飞雪,何惧风狂泼黄沙。改天换地实可信,红旗漫卷舞霓纱”。这不就是“一条苍河水,流过了多少曲曲弯弯……是谁染遍了这满坡坡绿?是谁留下了这个最美丽的家”《小老杨》的生动写照吗?
推动中华文明的融合创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实力强大的主创团队均由省内外实力派山西籍艺术家担纲。他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篇章。值得记忆的是,该剧是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继说唱剧《解放》等精品力作之后,全力打造的又一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也是“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重组改革关键阶段推出的首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舞台剧目。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筹备组组长弓永华表示,要把《小老杨》打造成为弘扬右玉精神,宣传山西形象的精品力作,用舞台艺术的方式讲好山西绿水青山的奋进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实践上来看,守护环境防风固沙不仅造福一方百姓,守候一地水土,也是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之大局,以长远利益为重。这也正如当今世界局势一般,如果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发挥各自国家民众的力量,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利益出发,共同承担气候变化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地球环境也会好一点,世界也多一点团结与和平。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也是民族歌剧《小老杨》促进生态文明、文化交流互通的一项重要举措。
好的文艺作品给人以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更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尽之责任与光荣的使命。民族歌剧《小老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讲好右玉故事,弘扬右玉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为力争打造成“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推动中华文明的融合创新,谱写新时代更加精彩的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