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小老杨》—— 意象交织下的右玉史诗
2024-11-15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郭婷婷“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正是20世纪右玉地貌的真实写照。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林木覆盖率不到0.3%,右玉俨然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那首当地流传的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堆门;山岭和山头,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处,女人挖苦菜。”真实再现了右玉林木少、灾害多的恶劣自然条件以及当地老百姓艰难的生存状态。但不屈服的右玉人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地种树治沙,在一代代右玉人的坚守下,茫茫沙漠变为茵茵绿洲。民族歌剧《小老杨》就是一部以歌舞叙事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右玉这片土地上充满坚韧、奋斗与希望的故事。该剧以“小老杨”这一独特的树种为牵引,以杨树林为代表的右玉种树人的命运起伏为主线,将视觉聚焦于右玉一任任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种植“小老杨”、重塑生态环境的艰辛历程。
一棵棵小老杨 一代代右玉人
从剧名《小老杨》来看,“小老杨”这一意象就具有多重含义。一方面,小老杨作为一种树种,学名小叶杨树,乃右玉的乡土之树。它生命力旺盛,根系发达,耐寒耐旱,成功挡住了右玉从年头刮到年尾的大风沙,让曾经不毛之地的雁北高原奇迹般地蜕变成塞上绿洲。另一方面,小老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象征,它代表着右玉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剧中,小老杨的形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性格和情感,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与核心要素。
小老杨的初始人格化在第一幕《战风沙》的种树场景中得以体现。农业大学的高才生、右玉县委领导杨树林和众乡亲们围着树坑,埋头培土、浇水,一登场就赞誉小老杨“坚韧又顽强”,足见其深受右玉人民的喜爱。8岁的儿子听说天天种植小老杨的爸爸人称“杨树林”,便认为自己也是“小老杨”。在孩子的视角中,爸爸用心种植“小老杨”,犹如孕育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倾注了全部心血,灌溉了无限希望。或许,杨树林期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小老杨一般,在“烈日狂风”中保持“坚韧又顽强”,成长为一棵历经风雨仍能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又或许,小老杨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正是一代代右玉人所坚守的精神品质。小老杨的生长过程象征着右玉人民在恶劣环境中的奋斗历程,是右玉人民改造自然的历史见证。小老杨最初被种下时,面临着干旱、风沙等诸多困难,但在右玉人民的悉心呵护下,小老杨顽强地存活下来,并茁壮成长起来。这一过程与右玉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历程有着相似之处,都表现出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小老杨的升级人格化在第四幕《一铺滩滩小老杨》中杨树林的独唱《我的儿子小老杨》中得以呈现。在这一唱段中,杨树林与小老杨这棵乡土树构建起一种拟父子关系,这种亲属关系既包含着杨树林对儿子的深沉关爱,也寄托着右玉人对小老杨的深厚情感。杨树林把被狂风夺走性命的儿子安放于狂风中幸存下来的一棵小老杨的树根之下,希望小老杨陪着儿子一块长。两个“小老杨”合二为一、相互陪伴,继续与杨树林一起守护右玉人民。绿色的小老杨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杨树林父子情感的延续,也代表着右玉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人格化的小老杨长成后,成为了右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右玉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和活的生机。即使小老杨树老残败、失去经济价值,它依然是“防风固沙的功臣”,是默默守卫右玉人民的“一道长城、一座丰碑”。
风车转呀转 转出新希望
“风车”这一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它是杨树林儿子小老杨时时拿在手里的玩具,承载着他无忧的欢乐光影,也连接着杨树林、王美娟夫妇对儿子无尽的思念;它象征着右玉人民在常年漫天风沙中的默默坚守,展现出右玉人民面对恶劣生活环境的顽强抗争与生存智慧。
风车是儿子小老杨的亲密伙伴,陪伴他穿梭于父亲种下的座座“鱼鳞坑坑”,风吹车转,小树满山窜。黄毛风带走儿子后,风车挂在杨树林家墙上,插在杨树林自行车车把上,系在杨树林种下的满山遍野小老杨身上,时时刻刻抚慰着杨树林、王美娟夫妇痛失儿子的哀伤。呼噜噜转的风车让杨树林、王美娟夫妇可以睹物思人,铭记儿子留下的充满欢笑的情感记忆,也守护着杨树林和王美娟两人一别两伤的苦涩日子和最后为爱重聚的幸福时光。
风车常被描绘成一种利用自然力量的象征。在剧中,风车同样被赋予了这种力量,它与右玉人民共同抵御着风沙的疯狂侵袭。风沙越大,越能激发右玉人民植树挡沙的坚定决心,正如风越大风车转得越快,吹倒的小老杨依然可以被勤劳的右玉人民重新种植起来。这种越挫越勇、奋勇向前的坚毅品质,彰显了右玉人民面对艰难险阻绝不妥协的决心和在恶劣环境中转危为安的生存智慧。
历经黄沙锤炼 铸就“右玉精神”
黄沙是剧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意象,它与代代右玉人舍命种植的小老杨构成难以共生的矛盾关系,代表着右玉人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黄沙卷着黄毛风如猛兽般席卷右玉大地,鞭挞着难以抵抗天灾的苦命右玉人。肆虐的黄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锤炼着荒凉、贫瘠的右玉大地,历任右玉县委书记在屡屡受挫中展开植树接力,带领右玉人民缔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铸就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在剧中,黄沙的出场往往带给右玉人民难以忍受的灾难和伤痛,使右玉人民摇摇欲坠的生活再次陷入绝望,也为后续右玉人民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埋下了伏笔。“风起黄龙舞,风停不见人。”黄沙的第一次出场就让杨树林遭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生绝境,但“沙退尽、天变蓝、地变绿”的誓言也坚定了他改造右玉山河的壮志雄心。黄沙的第二次出场伴随着八级大风刮了九天九夜,折断了右玉人民辛苦栽种的九万多棵树苗,击碎了右玉人民期盼已久的满山绿意。即使遭受如此毁灭性的打击,也击不碎右玉人民对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的向往。
杨树林和县委书记陈西口顶着黄风、历经生死,终于为右玉人民带来绿的希望。他们这种前仆后继、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制服了肆虐的黄沙,造福了右玉人民。右玉历任县委书记一生都致力于种树,为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而不懈努力。右玉代代种树人以及继任者们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依然心系子孙万代,不畏艰难,奋勇当先,在一辈辈右玉人的苦泪中,创造了美好家园,也铸就了“右玉精神”。
可以看出,民族歌剧《小老杨》是一部充满文学意象的艺术精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小老杨、风车、黄沙等意象的精彩呈现,真挚地展现了右玉人民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不拔的毅力、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以及“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生活希望。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还传递出了右玉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精神风貌。如此感人至深的右玉史诗,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崭新视角。
文艺评论
特别关注
-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关于公布2024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