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中文译唱让外国歌剧“听得懂”

2025-04-09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郑小瑛
中文版歌剧《茶花女》剧照。资料图片

1956年,改编自法国小仲马同名小说的歌剧《茶花女》被搬上中国舞台,这是新中国上演的第一部西洋歌剧。与今天很多演员用原文演唱西洋歌剧不同,那次演出演员们唱的是翻译后的中文版。从那时起,我一直提倡并推动把西洋歌剧翻译成中文再演唱给中国观众听,也就是“洋戏中唱”。

一直以来,都有一些人不赞成用中文演唱西洋歌剧,他们认为中文译唱“发音拗口”“不是原汁原味”。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引进西洋歌剧。歌剧被称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融合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茶花女》等西洋经典歌剧,已风靡世界100多年,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中国人当然有权利欣赏它、享受它。

歌剧不仅创作演出难度大,欣赏起来也有一定的门槛。不同于单纯的音乐作品,歌剧虽然是唱的,但是有剧情,只有明白剧情,才能听懂歌剧,才可能被其打动。要明白剧情,就要先过语言关。西洋歌剧诞生于意大利,经典作品多以意大利语演唱。无论20世纪50年代还是今天,懂意大利语的中国观众都很少,如果用意大利语演唱西洋歌剧,绝大多数中国观众会一句也听不懂,更别说欣赏或被作品感动。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们要把《茶花女》翻译成中文再搬上舞台。

从1956年到1966年,中文版《茶花女》演了100余场。1979年,中央歌剧院复排中文版《茶花女》,在有2000多个座位的天津第一工人文化馆更是创下了连演39场且场场爆满的纪录。这说明中国观众对“洋戏中唱”是接受的。《茶花女》之后,我国艺术家通过中文译配演出的外国歌剧有《蝴蝶夫人》《叶甫盖尼·奥涅金》《青年近卫军》《小牛》《货郎与小姐》《蝙蝠》《卡门》《费加罗的婚礼》《丑角》《詹尼·斯奇基》《驯悍记》等,这些作品的原文涉及意、法、俄、德、英等语言,如果都让演员唱原文,对观众而言得是多大的负担?

有的人说,我喜欢听原文的西洋歌剧。这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尊重。可是,我们的艺术事业是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所以歌剧还不能只满足于少部分人的需求,而应为更多观众服务。从这个角度看,“洋戏”很有必要“中唱”。

歌剧是舶来品,从音乐风格到演唱方式,再到表演方式,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年,我们在大力发展民族歌剧。发展民族歌剧,一方面要立足本民族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借鉴西洋经典歌剧的经验,以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科学技术上我们曾这样做过,艺术上一样可以这样做,也应该这样做。

学习人家的艺术方法,就得真正懂人家的作品。比如,歌剧演员不仅要明白唱的内容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要在这种情况下唱这个内容;学习作曲的人,应当学习在特定的戏剧要求下,人家是怎么用音乐表达的。如果不进行“洋戏中唱”,我们的歌剧从业者面对的是一个陌生化的文本,很难深入作品内部进行学习研究。现实中就有很多歌剧演员,通过模仿西洋歌剧唱词的发音,也能把作品唱出来,但你问他(她)歌词是什么意思,他(她)却摇摇头。这样显然很难把作品唱好演好,更无法很好地学习作品的经验。也有一些歌剧演员去国外学习歌剧表演,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外国语言上,歌剧创作内在的东西没学多少。他(她)回来后,可能会较好地服务一小部分懂外语的观众,但对民族歌剧的发展则难以直接使上力。我们提倡“洋戏中唱”,也是希望中国歌剧人能够在母语的语境中去理解、学习、研究西洋经典歌剧作品,进而将西洋歌剧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民族歌剧的创作中,实现“洋为中用”。

创作演出中文版西洋歌剧,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好的中文译配,二是要不断探索用美声唱好中文歌剧的办法。

译配是一个很专业的工作,译配者既要有深厚的音乐素养,又要有相当的文学功底,还要有良好的外语能力。译配时要确保译文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内涵,还要让译文与音乐旋律保持统一。一部好的中文版作品,往往需要经过译配者、导演、演员的反复打磨修改才能完成。比如,1982年中法两国艺术家合作推出的中文版《卡门》,所有唱段译配了三遍,搜集了2000多条意见,才投入排练。

这几年,我参与译配或修配的几部西洋经典歌剧都登上了舞台,也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我总结出关于译配的七个原则:

1.在调整原文倒装句或做必要的意译时,尽量符合原文语境;

2.追求配歌语句的口语化以便通俗易懂,文学性成语的使用放在第二位;

3.歌词译文的句读、气口要与原文的一致;

4.译文的字数要尽量与原文的音节数目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音乐原有的律动;

5.中文语句词组的自然重音和逻辑重音要与音乐律动及其旋律走向的高点一致;

6.中文四声的发音要尽可能与旋律的走向一致,避免倒字,因此有时在宣叙调里,也可参考欧洲演唱习惯,修改一些音符,把中文的词组放在合理的节奏中;

7.尽量做到部分中文诗句能够押韵。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排演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演唱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每一个字词,使之既易于歌唱,又能准确表达原作意思。

歌剧主要采用美声唱法,而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意大利语只有五个元音,被认为是最适合用美声演唱的语言。中文由于发音特点,在用美声演唱歌剧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这不代表“用美声唱不好中文歌剧”。用美声唱好中文歌剧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我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定能够找到科学、有效的唱法。我们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作者系指挥家、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