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资讯 >

艺术创作永远在路上

2017-12-2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陈志音

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山东省青岛歌舞剧院原创新作《马向阳下乡记》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作曲家臧云飞随之引起关注。因为这是他的歌剧处女作,所以他常说“我是歌剧艺术领域的一名新兵”。实际上,1969年入伍的他,早就凭借《一二三四歌》《当兵的人》《珠穆朗玛》等歌曲为人们熟悉和喜爱。迄今为止,臧云飞创作了3000多首歌曲,获得过“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但臧云飞总觉得,一个作曲家如果不写交响乐、不写歌剧,不完美。

从未写过歌剧的臧云飞,在接到谱写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委约时,开始紧张,接着振奋。从伴奏到配器,从写歌曲到写歌剧……“这是一个机会,机会来了必须抓住。我们军旅文艺工作者永远都在改行,永远面临挑战。”可是,写歌曲和写歌剧还是不一样。从哪下手呢?有位专家一语道破:你的那首《天下乡亲》就像一首民族歌剧咏叹调啊。臧云飞茅塞顿开。

在中国歌剧史上,乡村喜歌剧这种体裁的作品是不多的。《马向阳下乡记》用丰富生动的剧情表现基层“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讲的是山东故事,写的是山东的人。那么,音乐就得有山东的风格山东的味儿,还应带着《小二黑结婚》那种幽默风趣谐谑活泼的人物化与生活化的气息。“我满脑子翻腾着山东音乐的素材,那些耳熟能详的民歌、吕剧、说唱……”一去青岛,臧云飞除了和编剧导演交流沟通外,天天都和扮演“马向阳”的演员泡在一起,听着方言,闻着海鲜味儿。“真是太有意思了!山东的演员唱什么的都有,美声、民族、通俗,还有说快书的、唱吕剧的。比如扮演‘李云芳’的丁晓君,她可是我们‘战友’(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唱京剧的头牌旦角。”

歌剧作曲家一般喜欢关起门自己写,写完了“工期”也到了。但是再改来不及了,于是也就这样了。臧云飞愿意写一段就交一段,演员唱大伙评。好听不好听,你们说了算。哪不对,马上改。编剧、演员、导演都说行,咱就按着这个来。音区高了低了别扭了,这就调一调顺一顺。“从写第一个音符起,整个创作团队都在我的身边。”如此创作方式让作曲和演员无障碍零距离,基本照着角色的路子来,高效又奇效。

“深入生活不能临时抱佛脚下去十天半个月,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日积月累。艺术的‘源’是文艺工作的生活积累;写作就是‘泉’的奔涌与喷发。”毫无疑问,新鲜而生动的素材也有必要“强补、恶补”。臧云飞为这部歌剧专门去山东体验生活。“新时代的农民是什么形象?农村是什么状态?我得心中有数。”他认为,全剧40多段音乐唱腔,一定是歌唱的也一定要戏剧的。马向阳、李云芳等主要人物的咏叹调,写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还有高度。臧云飞希望所有的宣叙调都能悦耳入心,即便是剧中人客套一声“请坐”或招呼一句“吃饭了吗”也要写得好听,要接地气、聚人气。

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在山东演出、在南京亮相,每一场都得到全场观众掌声数十次。演出结束,有南京当地艺术高校的老师找臧云飞要谱子好让声歌系学生练唱,有其他地方艺术院团找臧云飞表达合作意向。第一部歌剧就获得赞誉,臧云飞却说:“全都过去了,翻篇了。艺术创作,永不停歇、永不满足,永远都在路上。”

臧云飞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走下去”让中国的老百姓喜欢,也能“走出去”让外国人了解。最近,他应邀为德国国际爱乐乐团创作的交响合唱《珠穆朗玛》在异国舞台受到观众热烈欢迎,13分钟的音乐获得了10分钟的掌声,不得不再演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