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资讯 >

推动新时代民族歌剧繁荣发展

2018-05-0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无
陈 曦 摄

时 间:2018年4月26日

地  点:中国文化报社

与会嘉宾:

乔佩娟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

羊  鸣   原空政文工团艺术指导

王祖皆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居其宏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黄定山   原总政歌剧团团长

王晓鹰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

李元华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

王宏伟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宋合意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

总编辑,中国文化报总编辑

徐  涟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主持人:徐  涟

4月26日,由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办的第二十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新时代如何推动民族歌剧繁荣发展”为主题,邀请相关专家、艺术家进行深入研讨。歌剧《白毛女》作者贺敬之因年事已高,未能出席论坛。在论坛举办前夕的记者专访中,贺敬之深情回忆了他在鲁艺学习的岁月,介绍了自己创作民族歌剧的心得体会,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并预祝论坛成功举办。

徐涟:歌剧,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民族歌剧是我国歌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70多年来,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剧,成为中国观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

近年来,为促进歌剧艺术特别是民族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原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从2011年开始举办中国歌剧节,每三年一届,至今已在福建、湖北、江苏举办3届。2015年,为纪念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复排歌剧《白毛女》并在10个城市巡演19场,召开纪念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座谈会等,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彰显出优秀民族歌剧的影响力和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去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对重点剧目进行扶持指导。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中,出现了如《马向阳下乡记》《松毛岭之恋》《呦呦鹿鸣》等不少让观众喜爱的优秀之作。这些都让人对民族歌剧创作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等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扎根生活沃土,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这些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文艺发展的方向、任务和路径,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新时代如何重温经典、引领民族歌剧的创作,特别是现实题材民族歌剧创作,如何学习经典、传承创新,推动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如何扶植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普及推广、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围绕以上问题,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艺海问道文化论坛特别邀请在座各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

宋合意:“艺海问道”文化论坛已经举办了19期,围绕文化艺术界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探讨,长期以来得到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的支持,社会反响很好。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论坛、对《中国文化报》的支持。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如何推动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在一代代人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迹。不论是现场观看舞台演出,还是通过银幕荧屏等其他形式,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经典唱段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对我们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举办这个论坛,目的是要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中,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通过不懈探讨、实践,推动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价值的优秀民族歌剧,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让艺术的“高原”更高,“高峰”更多、更美。《中国文化报》长期以来对艺术创作包括歌剧创作给予不断的关注,在新闻报道和理论评论都做了一些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推动民族歌剧繁荣发展鼓与呼。

离开了经典和传统就没有了自己民族的根

仲呈祥:我认为,当今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道”就是习近平文艺思想。习近平文艺思想是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把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艺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们的行动纲领、思想指南,而这几年民族歌剧的发展正是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健康发展的。

文化部从2017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并组建了工程指导委员会,为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成就是引人注目的,且彰显了一条习近平文艺思想所倡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健康道路,具有普遍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我们要按照这个办法去做。《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要继承发展,最好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经典和传统就没有了自己民族的根。

民族歌剧这几年的实践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它举起了一面旗帜,行进在正确道路上,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民族歌剧要走一条既继承传统又发展创新的道路

乔佩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就是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的。《白毛女》的复排过程充满各种挑战,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对经典的正确认识,就没有现在的成果。

我是从中期开始参与歌剧《白毛女》复排工作的,我认为,《白毛女》的复排过程就是一个如何正确地传承发展经典民族歌剧的过程。《白毛女》创作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建立在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认识基础上,它的创作是翻天覆地的,它表现的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白毛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谈到创作方式,《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经典的作品全部都是集体创作,这些作者熟悉生活、熟悉音乐,从构思文本到音乐创作,所有的作曲家、剧作家、导演全部参加,大家共同议论,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统一认识、分头去写。这些艺术家学贯中西,从中国的民族音乐、戏剧等吸收丰富的营养,同时借鉴西方歌剧的经验。《白毛女》是在民歌音乐基础上发展的,《小二黑结婚》是探讨在戏曲基础上发展中国民族新歌剧的重要实践。这样的创作方法不是保守而是发展,不是不变而是创新,传统经典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中国民族歌剧必须发扬中国风格,表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东西、中国人喜欢的东西,但不是完全排斥西方的技术和技巧,要走一条既继承传统又发展创新的道路。

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羊鸣:我参军以后接触的第一个艺术作品就是《白毛女》,那个时候我才13岁,《白毛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毛女》演出的时候,观众都在哭,因为这个故事表现的就是当时他们自己的生活,用今天的观点去评价它的艺术价值、艺术品位,仍然是相当高的。因此,我在写《江姐》的时候便时刻提醒自己: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联系群众、感动群众。

谁能评判艺术?一是时间,要经得起时间检验,二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写出人民群众喜欢的作品。因此,我们要用作品讲话,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人民群众是喜欢看我们的革命历史故事的,我们的民族歌剧是使人向上的艺术、感动人的艺术。

我们下一步应该为发展民族歌剧做更深层的考虑,特别要从音乐方面多做探索。歌剧最动情的是音乐,能够让歌剧飞起来的是音乐,能够传播下去的往往也是音乐。艺术是精细的,再豪放的东西也是在精细的琢磨下产生的,粗心大意不可能产生好的艺术,音乐作为主情的艺术,心灵的歌唱来自歌唱的心灵,要以最直接的形式去欣赏歌唱的心灵,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以说我们下一步要深入探索民族歌剧的音乐以及其他方面,打造民族歌剧的精品。

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再认识

王祖皆:前不久召开了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这次展演我觉得至少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改变了中国当今歌剧的创作生态环境,二是引领了歌剧创作。我非常认同经典必须具备三个标准的说法:一是创新的难度;二是价值的高度;三是共鸣的广度。经典不是你在读的,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作品,由此我想到《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优秀作品。《白毛女》诞生至今73年,《小二黑结婚》诞生至今65年,歌剧《洪湖赤卫队》诞生至今59年,歌剧《江姐》诞生至今54年,应该说这些作品都是成功地经受住了时间、历史、人民群众的考验,今天仍然被重读,仍然有魅力,是名副其实的经典。我们不能用西洋歌剧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民族歌剧的结果,这不尊重民族歌剧独立发展的规律。我认为民族歌剧既不是自己的土特产,也不完全是舶来品,它既没有依据“土框框”,也没有尊崇“洋框框”,而是兼取两者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格局。

这些经典的民族歌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民族风格、非常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新时期以来,民族歌剧的创作呈现多元的发展,有人称之为井喷状态,这是好事,但我觉得在三个地方失之偏颇:第一,歌剧的风格失之偏颇,模仿西洋大歌剧写法玩弄现代技法的多,而继承民族歌剧的少;第二,在歌剧的题材上失之偏颇,正如音乐评论家陈紫茵所言,存在厚古薄今的现象,不惜题材撞车,现实歌剧却寥寥无几;第三是在歌剧为什么人服务上失之偏颇,一味追求与国际接轨,让洋人认可,而逐渐脱离人民群众,成为小圈子的孤芳自赏。

因此,我们必须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努力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三大课题,真正实现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使民族歌剧重新焕发青春,绽放光彩,创作出新时代、新水平的民族歌剧。

打铁还需自身硬

居其宏:打铁还需自身硬,真正把民族歌剧做好,要拿出老百姓喜欢的作品来。

目前,针对民族歌剧的发展有很多种不同的声音,有争论是必然的,但关键是要拿出让人信服的作品,要在实践方面下功夫,因此必须研究民族歌剧的艺术之道、创作之道、制作之道、表演之道。我们对民族歌剧的认识还是不充分的,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制作上机械化生产。狗熊掰棒子的思维仍然存在,粗制滥造,我们要警惕,不能搞一个扔一个,其实有很多作品是很有基础的,我们要按照“三精”标准来衡量,十年磨一剑,打造精品。二是“一窝蜂”的制作陋习。要研究歌剧思维、歌剧规律,歌剧之所以成为歌剧,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艺术品质,要深入到歌剧内部去把民族歌剧弄清楚,认真研究中国歌剧、西方歌剧,它们到底都有什么特色。三是重唱、合唱以及乐队表现能力的不足。

因此,我认为要坚持不懈地重排经典,经典作品有其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民族歌剧要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族歌剧要讲好中国故事

黄定山:在当下如何加强民族歌剧的原创能力?多元文化语境下民族歌剧发展的路径在哪里?我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在自己的歌剧导演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寻。

一是民族歌剧创作要有传承性学习。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有一批经典传世的代表作品,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民族歌剧,这些璀璨的民族歌剧瑰宝仍然放射着耀眼的艺术之光。去年,我为青岛歌舞剧院导演的当代乡村喜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就是以诚挚的创作之心向《小二黑结婚》这部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致敬!我深深感到,要加强和提高民族歌剧的原创能力,先要潜下心来向优秀的经典民族歌剧学习,向民族歌剧的典范模本汲取精华营养。学习前辈把歌剧艺术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关注火热的现实生活,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

二是民族歌剧创作要有当代性思考。民族歌剧发展到今天,走过了一条引进——模仿——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歌剧的民族化是其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让中国观众热爱和熟悉歌剧艺术的重要因素。但是,民族歌剧要发展,应该重视民族歌剧的“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的核心就是对火热现实生活的高度关注和现实题材创作的自觉表达,要从当代观众的审美变异和审美需求出发,探寻新的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歌剧表现方式。

三是民族歌剧创作要有现代性表达。民族歌剧的创新发展,学习和借鉴是必需的,发展与变化也是必需的,既要敬仰传统,也要创造未来。民族歌剧需要兼收并蓄,取他山之石。民族歌剧的展开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传统的民族歌剧结构形式可以是“其一”,但不应是“唯一”。我们要善于吸纳学习世界歌剧和中国戏曲,从编剧、作曲、导演、表演、舞美全面地探索研究,为民族歌剧所用。

从“诗化”层次推动民族歌剧新发展

王晓鹰:由于歌剧的文学写作笔调,特别是由于歌剧的音乐表达方式,歌剧是一门具有更多诗性的演剧艺术,故而在歌剧的各个创作阶段,对诗情、诗意、诗境、诗格应该有更多的追求。

剧作是基础。今天民族歌剧的剧本,首先要学习那些优秀经典中最基本的讲述曲折故事、塑造生活人物、表达动人情感的成功经验,这是一笔具有普遍启发性的富贵财富。

作曲是关键。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在传统戏曲、民间歌曲中采撷优美的民族音乐旋律素材,吸收民族音乐中的独特技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创作过程,而把这种采撷和吸收,演绎、发展成真正属于歌剧艺术的音乐表达,给歌剧文本中的诗性内容,赋予诗意传递、诗情表达的听觉载体,这是目前民族歌剧创作需要格外重视的部分。如何解决从文学到音乐的转换关系,如何把握好中西合璧的分寸尺度,这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艰难的探索,也是需要经过演出实践、观众接受的检验的,这是我们的民族歌剧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中能否获得新的民族魂魄、民族风采、民族气派的关键。

导演是主导。歌剧音乐对歌剧导演具有相对权威的约束性和规定性,歌剧导演的创作本质,是将音乐形象转化为舞台场面、人物行动,是赋予线性的听觉形象以立体的视觉形象,说到底歌剧导演是一门将听觉艺术视觉化,将时间艺术空间化的创作工作。

演员是核心。今天的民族歌剧表演,应该满怀诚恳地向前辈艺术家的成就和经验学习,应该满怀敬重地向中国传统演剧艺术的精华学习,追求在吐字归音、手眼身法上有中国的特色,追求将民族戏曲的演唱技巧与西洋歌剧的唯美声效有机结合,而现阶段中国的歌剧演员特别要解决的问题,是完成从唱歌曲到唱歌剧、从唱自己到唱人物的关键转化,完成从只是“唱”到“既唱又演”,“唱演俱佳”的关键跨越,这不仅是能力技法问题,更是观念意识问题,甚至是一个歌唱家能否向更高的艺术高峰努力攀登的问题。

拓宽宣传推广民族歌剧的渠道

李元华:当下,我们看到了民族歌剧繁荣发展的盛况,作为一个歌剧人,我深受鼓舞。但我认为,还需要再拓宽宣传推广民族歌剧的渠道,要继续呼吁更多的主流媒体加大对民族歌剧的宣传,这样才能让更多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演员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我们是民族歌剧承前启后的一代人,应该自觉担负起发扬民族歌剧的重任。近些年来,为了宣传民族歌剧的优秀成果,我自己也做了很多尝试实践,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我乐此不疲。

另外,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歌剧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因,因此不能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比如传统诗词,它给歌剧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文学角度,再比如中国戏剧,它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养分,这是不容置疑的。

歌剧重精神、重文化内涵,因此对创作者的要求很高,拿歌剧导演来说,不仅仅要能解释音乐、解释剧本,还要懂得舞美的结构、灯光的设施等等。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学者型的艺术家,为继续弘扬民族歌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紧跟时代步伐,融合创新。

努力让歌剧火起来、演起来

王宏伟:我很幸运生在了这个时代,可以在这么多优秀的歌剧作品中参演。我深知,作为一个演员不能仅仅停留在舞台上唱一首歌,歌剧表演最能锻炼演员,同时也是一个演员综合实力的体现,通过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塑造角色能够让演员得到全面的成长。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觉得当下是民族歌剧发展的一个春天,这是一件好事。尽管还面临很多挑战,我们都要努力让歌剧火起来、演起来。这些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到高校演出、与高校合作,让民族歌剧在年轻观众中持续活跃,我们的观众基础在扩大,歌剧的艺术生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对于一部剧来说,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和观众的认可,才能成为经典,对于一个歌唱演员来说,歌剧表演会使其快速全面地成长起来。

有了国家政策资金的帮助,有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支持,我相信民族歌剧会继续繁荣发展,民族歌剧的舞台一定会更加红红火火。 (张欣然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