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资讯 >

民族歌剧《沂蒙山》:展现让山河屏息天地动容的沂蒙精神

2019-03-18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悦
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推荐了一部原创民族歌剧,它就是《沂蒙山》 。“谢幕时在场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哽咽着,久久不肯离去。 ”回想起观看《沂蒙山》演出时的情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依旧心潮澎湃。同样深深被打动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赵冬苓,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现场的三层看台座无虚席,并且有很多的青年观众,演出期间响起了数十次掌声。这部剧自首演时就引起了业内很大的关注,是一部红色主题浓郁、山东特色突出、立足歌剧艺术本体、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的民族歌剧,被业内专家学者认为“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营造了独特的艺术审美” 。

“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后一口粮,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儿,都有自己的女,送上自己的亲骨肉,血洒战场。 ”这是大型原创民族歌剧《沂蒙山》尾声合唱中的一段词,情真意切,质朴感人,寥寥数笔,便展现了沂蒙革命老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作为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的受邀剧目, 3月14日、 15日,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饱满的音乐、感人至深的唱词激发了在场观众的历史记忆,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视察山东临沂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传说。据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仅有420万人口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120多万人拥军支前, 20多万人参军参战, 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为民族解放和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在山东临沂,每到腊月的小年,家家户户都要祭拜革命先烈,因为这里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 。

民族歌剧《沂蒙山》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之际,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演出。2018年12月19日、 20日该剧在济南首演,反响十分热烈。今年1月17日在福建福州参加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得到专家一致好评。2月26日、 27日, 3月1日该剧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演出广受赞誉,已经成为当前山东省艺术创作的一个响亮品牌。刘家义在观看演出后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该剧“深刻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教科书” 。

在山东这样一片热土,先后孕育推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优秀文艺作品,如芭蕾舞《沂蒙颂》 、京剧《红嫂》 、吕剧《苦菜花》 、电影《红日》 、柳琴戏《沂蒙情》 。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老区人民拥军支前的感人事件,主要集中在做军鞋、摊煎饼、推小胶车、用乳汁救伤员等细节性事件上,在歌颂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感人事迹的同时,也很遗憾地缺少了对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为民族解放和独立作出的巨大贡献的整体性呈现。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歌剧《沂蒙山》艺术总监张桂林看来, 《沂蒙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白,成功为沂蒙军民树起了巍峨的丰碑。 “ 《沂蒙山》紧扣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八个字的创作主题,以散点透视的创作方式编织人物关系、设置戏剧冲突矛盾,塑造了生动鲜活的沂蒙山军民英雄群像,在层层递进的情感波澜与深沉厚重的史诗意蕴中讲述沂蒙山的厚重历史,以真事感人、以真情动人,将真实事例进行艺术提炼,生动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艺术再现了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深刻内涵,达到了震撼人心、涤荡心灵的艺术效果,激发了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时代责任感。 ”张桂林谈道。

《沂蒙山》由著名导演黄定山担任总导演,著名编剧、词作家王晓岭与著名编剧李文绪担任编剧,著名作曲家栾凯担任作曲,还汇聚了以指挥家杨又青、舞美周丹林和胡耀辉、副导演史记、音响设计师宋多多、服装设计师王钰宽、造型设计师方绪玲等著名艺术家组成的全国顶级主创团队,同时邀请著名声乐专家王洪波、万山红担任声乐指导。担纲本次演出的是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歌唱家王丽达、杨小勇、王传亮、张卓、金郑建等。据了解,山东歌舞剧院此次为了演好歌剧《沂蒙山》 ,特别招募了专职合唱团。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合唱团的建立,不仅对于这次歌剧创排,也为山东未来的歌剧发展奠定了职业化的团队基础。

《沂蒙山》在立项之初,被很多人认为题材陈旧,因为无数人对其中的故事耳熟能详,有太多文艺作品都曾讲述并呈现过。山东歌舞剧院书记、院长王彬林却认为沂蒙山的故事永远说不完,为此他们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并经过细致地研讨,最终选定了“通过海棠由一个普通群众成长、觉醒并最终成长为革命者的心路历程,全景式展现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壮大的历史进程、展示和歌颂沂蒙人民的历史性贡献”这样一个剧目定位和创作意图,从而和历史上曾经涌现出的其他沂蒙题材优秀文艺作品实现了良好区隔,开创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新的创作思想。

“沂蒙山的亲人,让山河屏息,让天地动容”“世间哪有这样的情,世间哪有这样的人” , 《沂蒙山》中的一段段唱词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正如刘晓静所说,“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传承红色基因,才能撞击心灵、唤醒初心。《沂蒙山》的主要创作人员曾11次深入沂蒙革命老区采风,探访抗战遗迹、回顾革命历史、体会真情实感、寻找创作灵感。该剧艺术地还原历史、真情地讲述故事,使人们在欣赏演出、重温历史的同时,红色基因也潜移默化地渗入血脉、根植于心” 。赵冬苓认为,作为一名创作者, 《沂蒙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沂蒙山》的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但是在内容上并没有过度渲染战争的恐怖,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感情上,生动地阐释了沂蒙精神的内核。与很多红色作品相比, 《沂蒙山》把更多的篇幅放在了个人情感的表达上,与观众有更多的精神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