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资讯 >

中国新歌剧在不断地形塑和成长 ——观歌剧《马可·波罗》有感

2020-07-17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麦琼
歌剧《马可·波罗》剧照

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出品,中演院线、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广州大剧院主办的院庆十周年特别版原创歌剧《马可·波罗》近日重排复演,登陆广州大剧院,受到歌剧迷的热情捧场。几轮开票旋即告罄,这个夏季的广州又掀起一波歌剧热。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疫情期间人们观剧的审美饥渴这个因素,但是据笔者的观察, 《马可·波罗》此前在演出市场的表现才是票房号召力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在广州大剧院的首演(2018年5月),还是国内外的巡演(北京、泉州、米兰、热那亚等地) ,无不大受欢迎,都说明该剧在观众中的良好口碑。重新排演《马可·波罗》需要克服疫情期间的种种困难,最终却仍然呈现了三场焕然一新的、超乎人们期待的精彩演出,殊为不易。同时,新版的《马可·波罗》也有颇多新意和看点。

《马可·波罗》的创作起点很高,是一部国际范儿的宏大制作。编剧有深邃、隽永的立意并编织精巧的戏剧性,音乐上具有管弦乐宽阔的声音表达,还有震撼人心的合唱队和舞蹈场面的渲染,都在国际上得到很高称誉。这次排演中,创作团队从音乐、戏剧结构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均做了更为精细的调整。同时,因为遇到疫情,原来的表演班底有了很大的改变,导演、主演等几乎都是国内(广东为主)的艺术家来担纲,甚至还有歌剧舞台上的新人。几场下来(笔者欣赏了前后两场),感觉整体表现越来越好,主演们除了个别新人略显紧张,表演均可谓可圈可点。王凯和周晓琳的咬字方式虽差别较大(一中一洋,一紧一松),但都展现出清亮美妙的音色。周晓琳饰演的传云的咏叹调中高音特别出彩,飘荡出迷人的魅力。洪之光和刘颖饰演的文天祥与柳娘这一对父女,有着较重的情感和人文深意。两位演员以老练的舞台经验很好地完成了两个角色。尤其可喜的是,文天祥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在歌剧舞台上从此有了鲜明而丰满的艺术形象。家与国、气与节、情与理、生与死有了音乐性的深情阐释,可谓痛快淋漓。编剧韦锦以诗人的敏锐和情怀,在历史和人性中提取艺术灵魂,可见其苦心与功力。演出中此处停不住的掌声、喝彩,充分说明了词曲的感染力和演唱者的足够优秀。尤其是文天祥的两段咏叹调( 《让自己有未来,也让别人有明天》 )和《过零丁洋》 )无疑会成为男中音日后传唱的热门选曲。这也是该剧的一个亮点。一个成熟的、有质量的剧本一定是有着一些过耳不忘的唱段,不断锻炼和成就新人。

除了文天祥父女,马可·波罗、传云、贾似道等同样是被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马可·波罗的戏份很重,考验演员的全面能力。虽然作为主角在剧中没有一以贯之的音乐动机的强力支撑,但是马可·波罗在面对不同场景与对象时仍然让人感觉到强烈的情感起伏和戏剧性冲突。王凯的人物塑造偏于儒雅,印象较深的是在第三幕第二场的“一个人一场戏”中的表现,非常稳重大气,收获了热烈的掌声。传云没有被铺排太多的个性戏剧细节,但作为核心人物在音乐上的着墨很多。虚实相间,实景中的情真意切,画外的飘逸,领唱与合唱的色彩对比,都颇具创新意义和东方神韵。剧中需要特别点赞的地方,还有指挥家汤沐海领衔的深圳交响乐团及深圳歌剧舞剧院的年轻演奏家们。最后一场的乐队表现,超出了笔者对深圳交响乐团的声音印象,弦乐居然带有恢弘的英雄性,是笔者近年罕有的现场听觉感受。当然,民族乐器如马头琴和呼麦的使用也是加分点。

此番重排《马可·波罗》 ,制作方有很多创意值得留意,也是新歌剧制作的宝贵经验。所谓“波罗四子” ,让人耳目一新。借年轻歌剧演员在综艺节目《声入人心》中的优秀表现,转而深入到歌剧的制作,这种创作思路值得深入探索。歌剧的创作和宣传不必排斥对当前有效商业模式的采用,四位男主演在综艺节目中既获得了专业上的认可,更获得了广泛的观众缘。爱屋及乌,这种新型的艺术家与受众的互动形式不可小觑。他们实际上可以吸引许多原本没有机会接触歌剧的年轻观众,让他们走入歌剧院。如此,对于中国的歌剧文化,功莫大焉。同时,主办方在新的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搭建“云剧院” ,采取线下与线上直播同步,并分别推出主机位与VR等多种观剧方式,既是疫情中的无奈也是积极的拓展方式,让更多的歌剧迷和准歌剧迷有了新的观剧体验,结果是观众大呼过瘾。此外,在演出市场受困情形下,广州大剧院配合演出在线下、线上举行了一系列的“波罗文化”活动,相当有声色。对于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主题性的文化活动(如诗歌节、戏剧节、新年音乐会等)应当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支点。而每一种文化活动都能舞动与市民的审美生活相关的主题,这些无论作为个案还是对中国新歌剧传播都会产生更大的文化能量。广州大剧院近年在歌剧上的努力,无疑实现了其在城市文化上的担当,是较为令人满意和钦佩的。

《马可·波罗》被誉为广州文化的标志性“智造” ,我想不仅因为其与国际顶尖团队的精诚合作,大场面、大制作的所谓国际范儿,更在于他们将其作为一出具有独立意义的中国新歌剧在不断地形塑和成长。这一次广州大剧院“十周年纪念版”以上佳的复演表现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具有特别的意义,既提振了国内演出市场的信心,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新时代思想主题的再一次回响,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历史以及疫情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都是很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