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要反映时代、抒写生活 ——广播剧《片警侯明华》听后
2021-10-16 发表|来源:阳泉晚报|作者:陈婧由阳泉市文化馆(阳泉市美术院)艺术创研室编剧赵晓丽创作的广播剧《片警侯明华》8月底在阳泉广播电台播出。该剧以“感动山西十大人物”——马家坪派出所民警侯明华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悉心照料辖区内三十余位孤寡老人的事迹进行创作,入选山西省2020~2022年度文艺创作生产规划爱国情怀选题作品。该剧从题材、创作、剧本等方面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反映时代、抒写生活,深入人心。
首先,题材紧扣时代脉搏。
广播剧与其他戏剧创作一样,需要根植现实生活,包含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精神。剧本能否成功,能否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题材尤为重要。该剧用敏锐的视角选定了马家坪派出所民警侯明华的故事,他荣立“山西省公安厅个人一等功”,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学雷锋先进个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全国百姓口碑警察”等,还登上“中国好人榜”。
侯明华从警以来,一直坚持照顾三十余名孤寡老人,他无微不至的照料,让这些老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他不仅是大家公认的好警察,还是三十余位老人的“好儿子”,洗衣做饭、洗澡看病,甚至为照顾这些老人放弃了提拔。侯明华的坚守与选择在家庭与三十余位孤寡老人的双线中显得不凡与崇高。“谁说警察不能做这些”,他始终坚持扎根基层,赢得了周围百姓的称赞。侯明华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了他照顾这些老人的日常琐事:李黑小星期一按摩,王大爷星期二洗澡,张婶星期三买粮……这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传递,将他的担当精神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时代需要英雄,而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一个可以反映时代精神的题材,正是新时代以文化人的体现。《片警侯明华》紧跟时代潮流,契合时代精神。
该剧还突显了本土意识。侯明华的事迹,以本土故事塑阳泉精神,将艺术创作根植于阳泉的本土文化,折射出阳泉儿女的精神风貌,更“接地气”。不仅能让阳泉人民感受到文化自信,更能让外地听众体验到文化的辐射力。
其次,剧本反映广播剧特性。
广播剧《片警侯明华》让人们在纯粹的聆听中,感受到了深远的意义。也通过深刻地开掘、展现,显示出了广播剧独有的特性。
故事情节方面。该剧以侯明华无微不至照顾辖区老人为主线,截取了侯明华与老人相处的几个重要事迹段落,用艺术的创作手法通过一点一滴与老人的生活细节,刻画了一位既平凡又崇高的有血有肉的警察形象。
人物塑造方面。戏剧,归根结底是讲人的故事。人是核心,更是灵魂,剧本一旦脱离了人,再高的立意也只是空中楼阁。只有将人的故事讲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才能将主题立意表现出来。该剧中侯明华的人物塑造得真实而不张扬,他是警察,他将自己的工作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是丈夫,早出晚归的生活让他对妻子有愧疚,更有感谢;他是儿子,是三十余位孤寡老人的好儿子,他用春风化雨的行动温暖了老人的心。从侯明华与老人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将侯明华这个人物塑造得可亲可近、有血有肉。
语言风格方面。没有画面的辅助,广播剧故事的展开依靠语言去进行,用语言塑造人物、推进情节。在聆听本剧的过程中,仿佛故事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剧中没有一板一眼的说教,没有喊口号,全是口语,更显亲切、生动。但又并非毫无选择地照搬生活口语,而是对生活语言进行加工、提炼,让人感觉十分自然。除了自然,侯明华的语言风格也让他的形象在听众心中树立了起来,“大家把门和窗户都守住,我冲进去!”“这里交给我了,大家先回吧!”“大爷,以后你的事,我管定了!”“以后我就是你的儿子!”侯明华说出的话掷地有声,温暖人心!
再次,创作体现敬业精神。
创作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离不开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敬业精神。文艺的源泉来自人民,人民群众是生活真正的主人,作者始终牢记这一点,并深刻了解到,取自一线的创作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真正写进人民的心坎里。为了做好剧本创作,作者秉承文艺创作的根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了数次采风,将资料充分收集,随后将细节从其中精心提炼,庞大的文字资料为剧本创作奠定了基础。
收集资料只是剧本创作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反复琢磨,克服焦躁,无视“寂寞”进行创作。创作没有捷径,需要努力和耐心,经过长达三年的创作,数易其稿,最终尘埃落定。
广播剧《片警侯明华》质朴亲切,现实中的人物在广播剧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同时也体现着作者对艺术的追求,也让我们看到广播剧的天地是如此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