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舞台上的武忠武凌云父子
2012-11-20 发表|来源:未知|作者:Major
一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传承人,被誉为“山西的周信芳”,一个是吹拉弹唱、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的“三晋男梅第一枝”,他们今年又同时入选太原市文化领军人物,武忠、武凌云父子称得上是山西戏曲界的第一号父子兵。
两代徐策
作为经常同台演出的父子,武忠说到儿子的演技时,总是微微一笑:“他的条件比我好,身量好,扮相好,嗓子好。”正如武凌云感叹的:“我的戏父亲看得很多,可从来不夸我演得好。不过我真的是演不过他,看过《徐策跑城》你就知道了。”
《徐策跑城》是京剧大师周信芳和蒲剧大师闫逢春的代表剧目。1959年,二十出头的武忠看过这出戏后,凭着记忆和自己的想象,设计琢磨出了晋剧版的《徐策跑城》。由于这出戏唱念做打俱备,很适合梆子戏演出,因此推出后很受观众欢迎。这出戏汲取了京剧、蒲剧的营养,兼融了刀马旦、武术的招数,再加上可以与周信芳相媲美的表演,武忠被誉为“山西的周信芳”,《徐策跑城》也成为晋剧的优秀代表作,荣获了中国戏曲老年“宝中宝杯”牡丹奖,里面的帽翅功被上海东方电视台誉为“中华一绝”。
武凌云8岁开始学艺,在他的记忆中,既是严父又是严师的武忠对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有两个选择,要么好好演戏,要么拿个棍子要饭去。”当武凌云用自己出色的表演连续三次赢得太原市“希望杯”金杯奖并获山西省戏剧最高奖“杏花奖”,获得和父亲同演《徐策跑城》的机会时,他愈发认识到父亲是怎样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剧团经常让武忠父子俩同台演出《徐策跑城》,就是两人同台扮演徐策, 叫做“双跑城”。这样一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武凌云沮丧地承认,无论自己怎么努力,自己演的徐策也比不上父亲演的那么精彩。
严厉的父亲认为儿子演不好是因为学艺不刻苦、不认真,经常一下台就批评他。琢磨再三,武凌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父亲是中等身材,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贴合其身材特点的表演程式。而武凌云身高1.81米,演关云长这样的英雄人物,这样的身高可以突出人物的英雄气概,而演徐策这样的老年角色时,却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老态龙钟的神态。找到原因后,他就不再徒劳地单纯模仿父亲的表演,而是在把握人物气质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身材特点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徐策”,比如他会用帽翅特技的表演,表达徐策跑城时内心的细微变化。精彩的帽翅功与细腻感人的唱腔高度契合,赋予徐策这一戏剧人物以真实的艺术生命。在这部戏中,武凌云还发展了父亲的绝活——帽翅功。帽翅双前搅、双后搅、阴阳搅、单后搅等新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晋剧语言。
2000年,武凌云携《徐策跑城》参加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舞台上,他凭借自己扎实的唱功和到位的表演,演活了徐策,征服了台下的众多专家和观众,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武忠终于对儿子微微点了点头:“还行吧。要是你第二场不是那样,而是……”父亲又像往常一样,开始和儿子探讨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
各自坚守着心中的那座舞台
“我这个孩子,就是特别孝顺。”就像成千上万的父亲一样,武忠夸起儿子的孝顺来毫不吝啬,而武凌云的孝顺,就表现在对晋剧的执着上。
“父亲不会打麻将,不会玩扑克,除了唱戏,他对啥都没兴趣。”武凌云的生活比父亲的丰富,不过也仅仅是丰富了一点,他不会开车,不会上网,唱戏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唱歌。因为唱歌,他还险些改了行。“1988年,因为喜欢唱歌,我认识了几位导演,他们邀请我拍电影,说我外形好,懂表演,一定有机会成为大明星。我动了心,回家和父亲商量,父亲坚决反对。后来我还在业余时间演过音乐剧,唱过民歌,包括去年我还有机会改行,都被父亲劝住了。”
“他条件那么好,不演可惜了。”提起这段往事,武忠觉得儿子坚持走这条路走对了。“他要是干了别的,不一定有今天的成就。”
因为天赋,因为对晋剧的热爱,因为对父亲的孝顺,武凌云始终坚守在舞台上。“要说什么难,没演出最难。只要有舞台,只要有观众,我们的剧团就是幸福的剧团。要说演出的时候什么难,那得说天冷的时候难。今年正月,天气最冷的时候,我们团到临县演出,野地里搭起个孤零零的简易台子,又是风吹,又是下雪,冻得人的手都伸不出去,可演出一直在进行。天冷,人是僵的,我的锁骨就是演出时不小心弄断的。二月初十在文水演出时也是下雪,团里一位男演员把大筋跳断了,现在还在住院。”
最近天气回暖,剧团的演出日程就开始越排越紧,“今年主要是下基层,带动基层的文化生活。要到贫困山区扶贫演出,去部队、工地、厂矿、养老院慰问演出,还要去劳教所、戒毒所帮教送温暖……”武凌云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各个县城、乡村的戏台名称,还有剧团在那里的预定演出时间。
等稍有空闲,武凌云还会陪父亲一起去饮马河公园的“梨园文化广场”,那里是太原票友们的乐园。退休后的武忠和老伴、著名丁派须生阎慧贞来到这里,开始义务辅导票友。后来,他又出面争取政府投资建起了戏台,操办起每年一届的“宏艺”杯晋剧票友大赛。
“开头好多人不理解我们,说辛苦大半辈子了,退下来了,不在家里享清福,非要跑到公园里,一忙就是一整天,还一分钱不挣,连茶叶都是自己带。后来人们慢慢理解了,还有不少老同行加入到这支队伍里来了。我想的是把我们的功底传授给他们,提高他们的艺术造诣,让他们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在大家的努力下,这座小公园成了闻名全国的梨园文化聚集地和众多晋剧爱好者、票友学习求教的场所。2006年,文化部正式将其命名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为了大伙明天能看上更多的戏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给传统戏曲搭建更多平台,拓展更多空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原城里东南西北各个地方都有剧场,加起来有十多家,天天都有戏演。现在好多剧场拆了,没拆的有的改作他用,没改的也太贵,一场好几万元的租金,剧团进不起。”在医院的病床上,武忠一边输液,一边惦记着实验晋剧团里的那座小剧院,“咱们自己的小剧场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演。”
今年年初,武凌云就任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二团团长。他打的第一份报告就是想申请一笔拨款,把研究院的小剧场装修一下,“顺利的话,剧场八九月份就能使用了。到时候我们周一到周五在外面演,周六周日在本地演,太原人就能每周看两出戏了。”
小剧场面积约500平方米,最多能容纳60位观众,可以让观众近距离地欣赏台上的演出。“我们还会请人艺、中戏的名角来演出、开讲座。我们就是要用表演吸引老观众,用明星吸引年轻观众。”
“希望小剧场早点能开演;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在汾河景区搞戏曲消夏晚会;希望将来新建的小区都盖上配套的剧场;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晋剧;希望网络视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剧,爱上晋剧……”谈到未来,父子俩说出了相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