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斐:我眼中的恩师李春芳
2014-01-16 发表|来源:李春芳梨园故事|作者:刘斐这稿件是附在李春芳老师《梨园故事》后记中的,表达了刘斐对李春芳老师多年教诲的感激之情,虽无华丽的赞溢之词 ,言语真挚感人,从日常生活中体现李春芳老师待人如已,对工作的严谨认真执着的态度,对向往事业不懈追求的情结。真诚感谢她们对戏曲所们的贡献。刘斐从一个戏曲爱好者到一个戏曲工作者的转变,除了自已对这种艺术至爱所在外,李老师在她的工作学习中影响最大,成为她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动力的源泉。
2007年仲夏,听说春芳老师准备出书的消息,首先感到很惊讶,其次是持有怀疑态度。说实话,这年头自费出书的人大致有三种:第一是名人出书为提高人气;第二是有钱出书以圆梦想;第三是学者出书为上职称。显然,李老师既不是图名更不是图利,所以并非以上三种类型。一个在戏曲广播工作岗位上奉献了30年,自费掏腰包出书,这样的人并不多见。你很难想象她四处找人约稿,又经常在嘈杂的演出或排练现场实地采访,回家后再带着倦容迅速整理素材,稿件出来后还请主人公过目、商榷,之后才是修改、打印,校稿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这对我们精力旺盛的年轻人都头疼,更何况是位年近七旬 的老人。可事在人为,当这部书初具雏形,几十万字跃然纸上,正向成功进一步迈进时,李老师身边的亲人朋友们、还有我们这些晚辈都被深深的感动。我就切身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惊讶、怀疑到现在的敬佩、肯定。
我第一次见李老师虽然是九年前,但她的大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随着戏曲广播名声在外。2000年寒冬,李老师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经她再三保举、推荐,才拉开我编辑生涯的序幕。那时候我凭着对戏曲的满腔热情投入工作,虽然勤奋、敬业,但毕竟是初出茅庐,在编辑节目方面还是生手。李老师就手把手的教我,带我引见戏曲名家,深入各院团采访,“嘉宾有约”的节目稿件帮我反复推敲修改。让我学会采访中怎样发问,听众想知道什么节目等等制作节目的技巧、方法。还引领我拜师学艺,规范学习普通话,为我今后的主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们家的书籍也随我翻阅。不仅如此,李老师还赠送我《梨园新谱》、《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戏友》以及自己剪辑整理好的戏曲文章剪辑等资料。这些都成为我日后获取戏曲知识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李老师编写的《梨园新谱》,在我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戏曲编辑们必备的一本资料性书籍。这么多年,李老师在传授工作技艺方面始终是不厌其烦、倾囊相授。不仅对我如此,只要是做过戏曲节目编辑、主持人都深有同感。她就是这样一个正直、热情、和善、执着、无私、耿直、大度的老戏曲广播人。
除了工作上的提携,生活中李老师也是十分关心我们。在刚起步工作阶段,我常常是废寝忘食、以台为家。大冬天在单位拼两把凳子就成了床,李老师知道后就把办公室的钥匙给了我,说好那里有个双人沙发,累了好歹能躺下。那天还真派上了用场,半夜三点我编辑完节目实在犯困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因为是寒冬腊月,肯定越睡越冷。可天蒙蒙亮,隐约听见有人进来,蹑手蹑脚的给我盖了东西,我下意识的往里钻了钻,暖和了许多,懵懵懂懂中以为自己在做梦,一觉醒来已是上午九点,温和的阳光透过玻璃直射进来,揉揉眼睛一看身上是块厚厚的毛毯。心里有点奇怪,刚出办公室就听见李老师在隔壁和同事们说话,见我过来边说边笑:“昨天光顾给你钥匙了,晚上才想起来我办公室睡觉冷,早晨一睁眼就赶紧起来给你送毛毯……”我早已记不清她后面说了什么,可是那鲜红的毛毯至今记忆犹新,然而比得毛毯更红的是李老师的心。每年端午节,李老师都给我们几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留粽子,她常说一个在外不容易,也没个家,所以逢年过节就越发的惦记我们这些人。如今我们各自成家了,但这多年像养成习惯似的,每逢佳节她还是不忘给我们留粽子。像这样的事枚不胜举,很多人都曾猜想我们和李老师有什么血缘关系,时间一长,这种说法就不攻自破了。如果有的话,那我们的“血缘”就是戏曲广播。
李老师的戏曲广播情结是无人能及的。我们每次一起外出采访,不客见到是谁,她几乎都会强调广播的重要性。说实话,在传媒飞速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对广播的关注度早已大不如前,如今成家、成名的人也都淡漠了广播的位置。然而,李老师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想留住你声音的青春,千万不要忘记电台!”还记得刚工作时,我说是电台的戏曲编辑,人们都是满脸的疑惑,一说我是李春芳的学生,采访对象就热情起来,还不停地说:“春芳,认识认识,她可是戏曲广播的功臣呀……”
李老师伴随着戏曲广播事业走向了辉煌,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因戏曲广播而成名的艺术家,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成名的历程。人们都说李老师是如何的热爱戏曲,如何热爱工作,这话不假,但我想说的是李老师真正热爱的是生命。我深信,如果在其他工作岗位上李老师同样会干得出色、干得漂亮。我幸运这部书的首稿我是第一阅览人,当您阅读完全书时就会体会到她凡深处那部激昂向上的生命狂想曲。李老师常说:“弟了就是师傅生命的再延续,别人在我面前夸你比夸我都高兴。”今天我比起十年前,如果还算小有成绩的话,都归功于李老师和像李老师一样的领导、老师们辛勤无私的教诲和培养。
说感谢,似乎有些轻了,但还是要感谢李老师,因为她是指引我工作的一盏明灯;也要感谢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有人说戏曲是没落的艺术,而我却情愿像李老师一样,无怨无悔的把青丝变白发的过程交给它。
人生在世能有几何,逢一恩师者,胜活百年。
衷心祝愿此书出版,祝我的恩师——李春芳身体安康、晚年幸福。
学生:刘斐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