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人物 >

誉满三晋丁果仙

2021-04-0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易风
《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丁果仙·影行》

丁果仙,小名果果,唱戏成名后,群众特赠艺名曰:果子红(中路梆子称须生为红)。她是本剧种出类拔萃别开生面的演唱家,唱做俱佳,而对唱腔的贡献尤大。“丁果仙”三字,乃誉满三晋之雅号。

1949年太原解放之初,她在太原天地坛一处四合头的小院子里居住,房中挂着“须生大王”的镜框,还贴着寿阳某老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忽闻三晋马连良,竟尔登程到寿阳,……”等诗句,足见丁果仙在解放前就已在广大群众中形成“须生大王”之影响。全国解放以来,她演出过许多拿手戏,却未能有人及时地收集研究、整理记录她的艺术资料。直至60年代,才有人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工作,曾收集过部分资料,又因极“左”思潮的干扰,继之以十年动乱,丁果仙惨遭折磨,彼此都在劫难逃,自顾不暇,只能将资料工作停了下来。

她是全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1952年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荣获表演艺术一等奖。现在整理她的艺术生活,应对她的身世和成长过程、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她的成长和艺术创作道路,和整个中路梆子的繁荣发展分不开;其辛勤学艺的倔强性格,和她的出身历史有关;其表演艺术特色之形成,和全国解放以来思想觉悟的提高分不开。只惜过去记录下来的资料,十年动乱中全部散失,如此其人,竟遭终天之恨,令吾欲见无缘。时乎不能再来,只能从个人点滴记忆与向老者查访所得,来进行简略的探索。

一、丁果仙的身世

丁果仙的家世,极其可悲,问起她的生身父母是谁,不知道!其父母被穷困所逼,把她自小就卖给丁家,约从四岁上开始,再未享受严父慈母之爱。凭记忆只知是河北束鹿县人,何区?何乡?何街?何巷?一无所知。她的姓氏,只有姓钱的模糊印象,亦难肯定,卖给丁家,只能姓丁。据省晋剧院《院刊》1982年7月第一期所载《艺术巨匠丁果仙》一文中云:“1909年,丁果仙生在河北省束鹿县一个姓钱的贫苦农家里,三岁上爸爸因病去世,四岁上妈妈为了全家活命,将她卖给山西太原丁凤章做养女,从此改名丁步云,小名果果……”这就是她的身世。从幼儿时起,就离开亲生父母,过着寄居生活,缺衣少食,啼饥号寒……

二、学戏与卖唱

约在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蒲籍著名老艺人红菊花,在清源县杜村创办的两期科班中,即有学员乳名毛旦者,晋中人,工须生,出科后起名孙竹林,长年在晋中、太原一带搭班唱戏。当丁氏姐妹长到七八岁时,孙竹林每当冬天散班后,接受丁凤章的邀请,到丁家居住,给丁氏姐妹教戏(义姐是丁巧云,亦为丁家收养的孤女),她们后来成为本剧种在山西的第一代女演员。果果学唱须生,巧云学唱青衣,她们的开蒙戏是《杀府》《赐环》《采桑》《走雪山》等。学过一冬之后,小姐妹能够清唱些戏。但是一过了年,孙竹林出去搭班,家里又无人教戏,也不能坚持练唱。此时为民国五年(1916),适有蒲籍生角老艺人名顺保者,在奶生堂开办了第一个女科班。丁凤章即送巧云、果果前去随班学习。当时政府禁止女娃子学戏,又因女科班在清源大常村唱过一台戏后,遇时瘟流行,死伤百余儿童,传言女戏班冲撞神灵,惹祸遭灾。从此女戏班卖不出台口,只好流落在泰山庙卖唱。按照丁凤章的意图,一则试探观众对她们是否欢迎;再则让她们向观众要点钱,养家糊口。当时巧云嗓子不太好,唱后收钱较少;果果嗓音很好,唱后还很能收点钱。每年一到冬天,老顺保和孙竹林即到丁家,教小姐妹们唱戏。小姐妹在泰山庙卖唱度日,共度过三个年头。

当时南方各剧种,已出了不少女演员,本剧种在张家口一带,也有大女子、二女子、大牛牛、二牛牛们登台露演,称为坤角,唱得很红,赚钱很多。丁凤章心想,如能在山西培养出两个坤角来,走班子能赚大钱,孩子们一辈子有办法生活,我二老晚年也有依靠。据丁果仙自己讲:“我们在前院学戏,后院就是妓女院,老人要我们加紧练功(如唱功、顶功、腰功、腿功等),一早一晚必须狠狠地练;另一方面,还让我们加紧缠足。当时自己才十岁左右,也感到自己没有亲生父母,只得靠自己努力,寻找谋生之路。尽最大的努力,争取走唱戏这一条路,靠艺吃饭。但是也得从坏处着想,万一学戏不成,还得做当妓女的准备。”所以到后来是自觉地在练功上努最大的力。另外还继续缠足,足趾被缚,血脉不能流通,三九寒天,冰雪在地,破鞋烂袜,难以御寒。凌晨在野外练功,将足趾冻烂化脓,裹足布与脓血、皮肤与肌肉冻在一起,一步一疼地练功,从未停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早早地就到了海子边,练嗓子、拿大顶、下腰、压腿,从不间断。她见湖边青蛙鼓着大肚,有起有伏地高声叫喊,联想到自己在练唱中,也可以运用腹中之气,三回九转。经过若干次的试验,感到这样唱出来的腔调,音纯气足,别有韵味。她那别具一格的唱腔,就是从这里开始练出来的。腰腿功夫,也是在此时练出来的。她少年时期的生活,即在如此残酷痛苦中度过的。当时她并不热爱戏剧,而是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加紧学戏。倔强的性格,坚定的学戏精神,是在困难环境中千锤百炼锻铸出来的。从和她的亲生母亲离别之日起,至她搭班子唱戏之日,这是丁果仙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成长变化转折的关头。从家庭转移至泰山庙卖唱,多少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说长道短、眉高眼低,数年来日有所见,耳有所闻,在幼小的心灵中,经过长时期的切身体会,对社会上的斗争生活,日积月累,转化成了相当丰富的戏剧生活素材。

她从学戏、练功、卖唱,经过艰苦的努力,把唱戏谋生之路打开了,对中路梆子的唱腔,初步掌握了要领,音色很好,音量较大,气度有法,节奏准确,即使清唱一段,也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学会了若干戏,练下了一身功夫,为搭班唱戏做好了思想意识和演出技巧上的准备。

三、在晋剧繁荣时期登台

小姐妹离开泰山庙,开始搭班唱戏时,是民国八年(1919),丁果仙才十一岁。此时正是晋剧发展史上相当繁荣的时期。政局相对稳定,商业颇为发达,当地的中路梆子名老艺人,成批地出现在戏曲舞台上,使剧种的特色更浓,声誉更高。有不少知识分子、教育界和工商界人士,亦参与了中路梆子的研究改革活动。每年冬天,祁、太等地有不少热爱戏曲的东家,邀请名艺人到家,管吃管用,研究戏曲艺术。这时期晋中各县成立的字号班较多,如太谷杨家创建多年的锦霓园、二锦霓园;名老艺人三盏灯(郭坤)承办的坤梨园;平遥田永富与徐沟陈钰承领的自成园与自诚园;太谷胡万义承办的万福园与小万福园,先后在晋中一带活动。此时蒲籍名老艺人如三盏灯、老十二红占魁师傅、二八黑(尚云峰)等都还健在,十七生董全福风华正茂;而晋中籍的名艺人,有老三儿生孟珍卿、盖天红王步云、十三红张锦云、说书红高文翰以及毛毛旦王云山、天贵旦王春元、十四红、桂儿红等,人才辈出,争芳竞艳。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发扬独创精神,创造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在中路梆子舞台上,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丁果仙就是在这样一个繁荣时期开始搭班唱戏的,她跟上师傅住班子,能唱若干戏,观众感到新奇,初露头角就得到好评。到20年代中期,她跟了第一个丈夫冀午斋。冀午斋大号冀凤仪,平遥人,在晋中一带包税,亦有人说是税务局长,有钱有势,当地有一定声望。要从年龄上讲,与丁果仙相差三十余岁。据刘文才老艺人讲,冀午斋是将三儿生所承的字号班锦霓园收买过来,改称锦艺园,名角云集,声震三晋。此时三儿生师徒、说书红师徒、玉石娃娃(刘玉富)师徒、果子红姐妹,都在锦艺园班内。果子红在山西为第一代女演员,号称坤角,颇负盛名。她丈夫又是班主,班内名老艺人都吹捧她。她即以这种特殊地位,向各位名老艺人广泛学习,认真钻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在中路梆子原有的唱腔、表演等艺术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

四、博采众长、融为一体

丁果仙的艺术才华和独具特色的天赋条件,使她成为中路梆子中很特殊的人物。她模仿性特强,钻研劲很大,无论唱腔或是表演,学谁像谁,惟妙惟肖。莫说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接受能力特强;即使到晚年,一谈到×老前辈的表演和唱腔,不论是红、黑、生、旦、丑,说到就到,一学就像。在锦艺园唱戏时期,她创造性地演唱《花子拾金》,学的是毛毛旦姑姑、天贵旦娘娘、三儿生叔叔的《捡柴》,在老前辈的原唱腔基础上,狠抓声腔特色,并给以适当的艺术夸张,能使满场观众为之捧腹。在老观众中至今仍留有很深的印象。她在新化戏院曾反串过《二进宫》中的徐延昭(大花脸),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也反串过《打金枝》剧中的金枝女,袅袅娜娜,娇气十足。她在现代戏《小女婿》剧中,却扮演了彩旦式的陈快腿,如此风骚的人物,放而不俗,戏中有节。在本剧种若干剧目中,她可扮演各行当角色,而且演得相当成功。

她的行当,是本剧种的正工须生,且有“大王”之称。她对前辈须生盖天红与十三红两种不同流派的唱腔,一一进行认真学习,在演出剧目中,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唱腔。她从说书红的念白与表演中继承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成果,如《详状》中大段说白与耍茶碗等表演技艺,把姚达这个人物,表演得很活,惟妙传神,极为感人。再如《卖画劈门》中的一段夹板唱段,《蝴蝶杯·训子》一折中的介板唱腔,《八件衣》行路中的流水唱腔,《走雪山》剧中的介板对唱等,都是她在继承前辈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创造,并由自己设计出能够表达各种不同感情的唱腔。所以她在中路梆子的艺术发展道路上,既是忠实的继承者,又是革新创造的能手。我们在听唱中反复捉摸,感到她的一些唱腔,既像某某老艺人的唱腔,而又不完全相同;有的唱腔,明显地感到是她的革新创造,而又合乎本剧种的音乐旋律,成了更优美更好听的中路梆子唱腔。她的唱腔,推动了整个剧种声腔的发展提高,“出类拔萃的表演艺术家”这样的评价,从当前本剧种来说,只有丁果仙是当之无愧的。

客观地讲,丁果仙于20年代出现在中路梆子舞台上,可谓适逢其时。之前已有大批名老艺人,在继承革新传统艺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丁果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集中概括、加工提炼,将本剧种的唱腔及整个表演艺术,提高到新的水平,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接着有大批女演员相继出世,使中路梆子艺术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任何天才的艺术家,只能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客观形势下工作生活,方可起到不同凡响的具体作用,绝不会超脱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现实而出人头地。我们应当承认前辈艺人遗留下来极其宝贵的艺术遗产,更要肯定丁果仙对本剧种继承革新的重大成果,她是百花丛中的一株更为鲜艳的花朵,推动了晋剧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本文全文共分为十一个篇章,刊载于《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丁果仙》之 《影行》卷第一章“评不完的果子红”;原载《山右戏曲杂记》1991年11月。本文节选自《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丁果仙》之《品评》卷,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