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主题论坛”发言摘要

2017-06-2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佚名
论坛开幕式专家合影
“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主题论坛”现场

6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中国话剧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协办的“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主题论坛”在北京中国国家话剧院成功举办。论坛分为“中国话剧学术研究与艺术评论”“剧目建设与原创力提升”“话剧院团管理与戏剧制作”“话剧发展的环境建设与戏剧教育”4个学术环节,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徐晓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中国话剧协会会长蔺永钧、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分别致辞,国家话剧院领导景小勇、戈大立、罗大军和白雪峰分别主持论坛。30余位戏剧界专家发表精彩演讲,百余名院团创作人员、高校师生和社会艺术机构及戏剧爱好者热情参与。此次论坛回顾了中国话剧的光荣历史和深厚传统,分析了中国话剧的现状、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任务,体现了中国话剧人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周予援(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国家的富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新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肩上的任务更加光荣和艰巨。我们举办此次主题论坛,共同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出精品、出人才,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为中国话剧的下一个十年、百年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蔺永钧(中国话剧协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工作者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下,以饱满的热情塑造出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为激励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我们十分重视理论研究,话剧艺术的理论研究正与中国话剧艺术一起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濮存昕(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100多年了!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太多话没有说开、没有说透,我们今天仍处在一个变革的节点。太多的时间里,我们期待着有这样专业的会议,为我们今天的变革提供一些真知灼见。

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总结话剧110周年成就、经验和文化财富的基本纲领。中国国家话剧院一贯重视中国话剧发展的大局,相信我们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的各项活动,在文化部的领导关怀下,在各方面领导和战友的支持下,通过话剧界同仁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进一步坚定话剧人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我国话剧艺术新的奋进。

吕育忠(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希望广大话剧艺术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牢记神圣使命,坚守艺术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话剧优良传统,集聚资源,加强原创,特别是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时代、人民的精品力作。

中国话剧学术研究与艺术评论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们回首110年话剧的历史烟云,会发现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以新与旧的冲突为焦点,一直存在于艺术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之中,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110年来引发了很多文化上的困惑,确实到了应当认真反思的时候。我们无法抛弃传统,它像生命基因一样流淌在我们创作的文化血脉之中,传统与文化的创新并不矛盾。中国话剧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优质营养,一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郝戎(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们的传统是什么?中国可以与莎士比亚或契诃夫相匹敌的本土剧作家有谁呢?国外专家在和中戏做交流时,他们最感兴趣的总是京剧,那么现在能够代表中国现当代演剧的艺术形式到底是话剧还是戏曲呢?在私下场合的交流中,国外专家也曾表现出对中戏“斯坦尼”体系的疑惑,因为咱们对这一体系的学习和理解就跟武侠小说写的一样,是得了一本师傅的秘笈自学的。而在国外的戏剧创作中,对于“斯坦尼”的理解和传承是与时俱进的,在不断发展中。那中国话剧的民族标签又是什么呢?以上是我近期思考的一些问题。中国戏曲,尤其是其对于人物的提炼及其性格化的表现手段太值得我们今天的话剧人借鉴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讲中国故事,传统戏曲的文本当中有非常多的宝贵财富。

黄昌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从传统、体制、人才这三方面来看影响中国话剧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一些因素:传统,话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有突出创作成就的艺术形式,它的外来性在逐渐减弱,已经和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完全融为一体;体制,影响话剧发展的历程,我们不得不谈这个问题,但体制机制并不决定一切,艺术家的责任更为重要;人才,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面,似乎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并且我们的教育面临一些问题,这些不足有待完善和突破。

赵忱(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我认为艺术评论是“离真最近的最来劲”。当下各种戏剧评论、文学评论、电视评论中真正做到客观和有水平的不多,我坚信独立精神才能做好评论。对于创作者而言,“离心最近的最有戏”。我们说的是中国话,如果只学西方样式,无论怎样都学不过西方人。中国地大物博,故事太多了,我们怎样选择故事,再怎样呈现故事?一定拿别人没有的东西跟样式来做戏,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剧目建设与原创力提升

刘深(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编剧):

我们应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别人看到的是光鲜亮丽、风平浪静的表面生活,编剧看到的是在这之下隐藏的那些更深入、更细微、更真实、更残酷的波澜壮阔的本质内涵;别人只是平视生活,编剧则需仰视、透视生活;别人拥有的是普通视点,编剧则需要独特的视角。原创剧要有原创精神,改编作品同样离不开原创的视点。

白皓天(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

作为一位青年话剧从业人员,在原创话剧创作过程中,我觉得要真的去了解这些故事,要深入生活,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素材。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老百姓,从他们那里感受最真实的东西,这对我们创作是有帮助的,这样才能感动观众。

孙德民(河北省文化厅原巡视员、河北省演艺集团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编剧):

生活和创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新农村中去寻找、捕捉和发现这一代农民的魂,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才能找到反映这一代农民面貌的戏剧种子。只有生活才是戏剧创作的原动力,正是这一原动力,才让我们发现了主人公在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中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艰苦历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让我们发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精神和灵魂高度。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编剧,就必须把身心紧紧贴在大地上,深深地向生活弯下腰去。

何冀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荣誉编剧、香港话剧团编剧):

原创力的提升在于作者的心路,心正作品就正,心大格局就大。作为一名专业作家和职业写手,能想到的基本都能写得出来,但是我觉得能不能写得到位是最重要的,这和作者的经历、观念、所处的环境等有紧密关联。写不写得了是技术问题,写不写得到是心的问题。

李宝群(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编剧):

话剧的发展取决于每个话剧人个体的努力,我们要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强大,既能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也能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同时,志同道合的创作者还应组成一个个强有力的团队,以团队力量强力突击。每个戏剧人、每个创作团队向前迈进一小步,就会汇成中国戏剧发展整体的步伐。

王晓鹰(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导演):

中国话剧已经110周年了,再用“舶来品”3个字来定义这门艺术或者进行自我推脱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我们是否能够最终建立起某些学者大力倡导的中国演技学派?诚然,那是一个遥远的理想,但是只有更多中国话剧演员尤其是话剧导演,把它当做一个具有实际艺术内涵和具体达成路径的理想,中国演技学派才能成为一个可以接近并最终达到的现实。

查明哲(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导演):

中国现实主义的戏剧创新有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那就是兼容。兼容——至变、至新、至美,是已经被新世纪以来大家创作成果证明了的,以现实主义精神、美学观念、创作手法、艺术形式为主干,兼容并蓄不同的主义、流派的观念、手法、语汇,广泛汲取与融合民族民间传统、现代以及当代世界戏剧的营养元素,我们才能创造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新形象、新魅力。要敢于并善于兼容,此谓“在大兼容中创新”。

李利宏(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

在艺术实践中,我觉得艺术不仅要高于生活,还要低于生活,甚至要把我们夯入泥土之下,只有夯入泥土之下,才能获取到地气。现在我们跟生活不同步,老百姓愿意看的、对生活深刻反思和解读甚至带有批判精神的作品,实在太少了。

赵淼(北京三拓旗剧团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教师):

中国话剧从开始的时候就具有包容性,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者、中国戏曲的改革者都是跨界的。中国话剧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会走上舞台,去追求他们心目中中国话剧的样子,那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

话剧院团管理与戏剧制作

杨绍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文化消费时代和分众时代已经来临,戏剧人面对追求戏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责任担当也与日俱增。剧院运营中,演艺人员的理想追求要与剧院定位相契合;管理者在现实冲突和矛盾化解中不能迷失自我;要营造具有人文情怀和有利于创意孵化的工作环境;剧院经营的使命是努力搭建表演艺术通向观众的桥梁;创造文化需求是剧院推广与营销工作的归宿;剧院经营管理者不应成为资本的奴隶,而应成为驾驭资本的人。

王文龙(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员):

浙江话剧团的特点是改制院团,国有院团在改制大潮中如何生存下去?我们认为战略是方向,理念是指导,在战略、理念的指导下,去寻找更好的方法;结合自己院团的特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国有院团应找到艺术与市场的平衡点。

王筱頔(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董事长):

如何处理文化引领与面向市场的关系?安静是戏剧非常需要的生存环境。我们相信戏剧传递的审美力量每一个人都需要,这一定是有市场的,要坚持做具有审美品格的戏剧作品,用这样的戏剧作品培养专业队伍、培养观众。戏剧不是一份热闹的事业,需要创作者静下心来,用自己的灵魂把对人性的认识用戏剧形式表达出来,在剧场里与观众寻求精神上的沟通。

佟春光(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辽宁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2012年转企以来,一方面响应政府号召,坚持创作符合文艺导向、符合文化内涵的作品;另一方面,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促进,积极投入生产,激发创作活力。辽艺会积极反映时代精神,热情讴歌人民的心声,演时代大戏,与时代同行。

孙恒海(北京至乐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

我们剧团创作上有一个逢人都会分享的方法——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高屋建瓴的哲学和一个完美的形式。好作品的呈现一定会得到观众的拥护。我做戏剧有10年的时间,我们这一代人来做戏剧是新的戏剧的开始。我们有这个想法,也有这个能力,为中国家庭制造戏剧,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推动中国戏剧往前进一步。

刘洪涛(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在创作出发点上,我们永远把自己的姿态摆得很低,坚持戏剧创作的人民性。我们只是学生,尽我们全部的能力、智慧创作一个作品,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艺术作品首先不应该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它应该是深刻反映时代、揭示人性、讴歌真善美的,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大众的喜欢。我们始终保持对艺术、对观众的敬畏之心。在创作上,我们一直坚持的是艺术规律;在商业上,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市场规律。

周予援(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这次国话举办主题论坛,初衷是把全国院团集合在一起,再次吹响110周年以后中国话剧发展的号角。同时,呼唤青年戏剧人有一种担当、有一种责任、有一种主动出击的意识。我们愿意树立青年人的形象,给戏剧行业有志青年提供平台。

话剧发展的环境建设与戏剧教育 

徐耀新(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教授):

怎样创造良好的推动戏剧创作的环境?我有一些工作体会:作为地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不是粗暴干预,也不是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明确工作思路。舞台艺术如果纯粹靠自负盈亏、靠走市场养活自己,其发展和繁荣是不可能的。要推动有利于形成戏剧繁荣包括话剧繁荣的机制。2012年,我们提出“三驾马车”,就是文化主管部门、文艺院团、演出公司“三驾马车”协力同行,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双轮驱动的总体工作思路。只有通过这样的双轮驱动,才能实现舞台艺术的持久繁荣。同时我们强化政策扶持,聚焦现实题材,聚力基层院团,加强人才培养,发力市场推广。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有利于艺术(包括戏剧)创作持久繁荣的艺术生态。

王勇(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编剧):

当下的话剧创作应关注现实题材,重视喜剧。我们的艺术要放下身段,书写饱含人民群众心底最真挚情感的中国故事,给观众带去欢乐,吸引观众重回剧场,这也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的具体表现。仔细研究怎样逐步提升艺术品质、艺术格调、艺术境界,通过诙谐有趣的形式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戏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吴然(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今天话剧创作成本已经日趋市场化,领导关注话剧作品的思想高度,艺术家关注作品的艺术水准,谁来关注观众的需求呢?话剧创作的投入产出比与演出的可持续性,事实上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除了谈深入生活,我们也应该谈谈投入产出比、我们的话剧能否放到市场上接受观众的检验。

张朝慧(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IP戏剧的市场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风险和隐患。一方面,内容先行,优化剧目制作与观众培养,抓住戏剧发展内容为王的核心;另一方面,合理运用IP打通文化产业链,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将IP改编形成一种合作关系的引导、一个产业链的源头。IP能通过不同角度进行产业延伸,使得戏剧制作、运营更加多元,培养新的观众,实现各领域交汇贯通,实现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

傅维伯(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小剧场戏剧本质体现着戏剧的精神,即对现实的体验和实践,同时践行实验、探索,不断创新。这一两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很多戏做得很好、很正能量、很主流,往往手段、视角趋同,恰恰小剧场戏剧改变了这种状态。由于小剧场戏剧的精神,它必将成为我们戏剧往前发展的基石。同时,小剧场戏剧是培养年轻戏剧人很好的平台。所以重视小剧场戏剧,实际就是支持我们戏剧的未来!

崔宁(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艺术普及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

从国外话剧院团的成功经验和我们以往的发展道路来看,话剧事业的发展必须迈开两条腿,一是专业院团要出人、出戏、出理论,二是下工夫做普及教育,培养自己的观众群体,也就是说既要蓄水,又要养鱼。要借助于国家大力提倡美育教育的有利时机,以艺术院团和院校的专业实力,关注并且着手艺术教育工作,研究营造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环境,让话剧艺术更加繁荣。

王大羽(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部长):

国家大剧院非常重视艺术普及教育,这是一项滴灌工程。国家大剧院从建院之初就强调人民性,人民性主要讲的是公益性和普及性,活动特点是演讲结合、赏析并重。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观众培养,已经形成了多个品牌,包括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空间主题艺术演出及“高参小”项目等。

景小勇(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院团培育公共教育功能有利于促进创作、演出功能的实现,直接服务于院团的自身发展,同时也是艺术生产规律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总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与美育水平意义重大,是院团在新发展环境下的战略选择。建议政府将公共教育功能纳入院团功能定位体系和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财政补助项目,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度设计,搭建平台,推动院团公共教育功能的培育;院团要主动提升认识,拓展功能定位,承担好公共教育的责任。

(文字由国家话剧院提供,图片由曹志钢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