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现实生活的“深度”与“温度” ——观话剧《家有遗产》

2019-04-01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徐 健

近年来,以家庭邻里纠纷、遗产继承、赡养老人等为主要看点的电视调解类节目呈现增长态势。这类节目如同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社会的人情冷暖、百态千姿,更从价值、伦理、道德等不同层面展现着人性的复杂与真实。其实现实生活远比电视里的故事和画面更加残酷、激烈,只是它在等待着富有智慧的创作者去探索与发现。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家有遗产》就是这样一部直面生活,并从残酷中开掘深度,从矛盾中探寻本质,进而观照人性、呵护心灵的现实题材作品。

《家有遗产》讲述了郑书轩、马良躬两家三代人的故事,围绕郑书轩“遗产”和马良躬“存款”的去向这一主要情节线索,全剧展开了三条副线:一条是郑书轩、马良躬等老一代工程师、工人为国家的建设奉献一生,退休后还要尽其所有力量,希望通过发明专利解决子女生活困难的线索;由此引发了郑家内部兄妹、嫂姑之间关于亲情、责任、信任、道德的博弈,以及马家父子之间围绕结婚买房的矛盾纠葛这一条极具冲突性的线索;而贯穿上述两条之中的是以郑小帆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选择,他们对自我、对家庭、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寓意着精神的传承和价值的回归。一条主线引出了三种面向生活、面向人性的命题,犹如一幅当代社会的世俗百态图。

全剧从“遗产”这一独特的叙事视角出发,通过家庭关系的拆解与复合,展现了在房产、遗产成为老百姓关注热点的今天,物质在人们心中掀起的狂澜,揭示了遗产争夺背后欲望的洪流以及人性的真实。这个视角无疑是富有话题效应和当下观照的。然而,该剧的创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原生态呈现上,而是通过展示不同人物价值观的选择和人性的变异,深入当代人内心世界深处,探寻欲望背后精神危机的根源与缓解之道。于是,我们在剧中看到:何志宏、郑美黎因金钱而遮蔽了人性之真,迷失在了对物质的狂热追逐中,以致亲情冷漠、婚姻破裂;李小红的妈妈衡量女婿的标准就是物质和权力,社会身份第一、金钱观念至上导致她价值观的严重错位;因为郑书轩的突然去世,郑家人的亲情、孝道一夜之间坍塌,传统伦理和家庭观念在欲望面前遭遇了传承的危机。可以说,金钱和物质是造成剧中人情感冲突、人性突变、精神危机的重要原因。但戏剧性的是,该剧最后所有问题的解决又回到了金钱、物质上。何志宏开场时的“亲不亲钱上见”,最后因为还债的风波再次出现。两家人因为钱生乱,最终又因钱生和。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在金钱上又和解了?传统价值观的回归或许可以成为抚平当代人精神、情感创伤的一剂良药。剧中,就在马大海面对李小红妈妈步步紧逼,准备放弃承担债务的时候,郑小帆率先在偿还承诺书上签下名字,并表示愿意成为爷爷和姥爷的债务承担人。这也预示了年轻一代试图摆脱欲望羁绊、追求新生活的一种努力。正是在郑小帆的感召下,全家人渐渐走出了情感的阴霾,重新以家庭的名义团结在了一起。签字的小情节体现着该剧大立意和大方向,只要全家人相互团结,彼此信任,勇担责任,任何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剧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匾额再次挂起,此时我们感受到的就不止是家风的归来,更感受到维系国人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统的归来,而这才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的文化根基。

强烈的人物冲突和戏剧矛盾是该剧的一大特色。剧中主要的冲突和矛盾因遗产而生,并随着遗产的去向、得失而起承、转合。遗产成为全剧人物动作的行动核心,但是该剧的高明之处在于,借助不同剧中人的命运和选择,一方面展现了遗产在当代社会、家庭中的有形价值,比如存款的多少、房子的归属等,另一方面提炼出了遗产背后的无形价值和精神意蕴,也恰恰是后者,从立意上再次提升了该剧的艺术水准,彰显了创作者的人文关怀。郑书轩为人刚正不阿、两袖清风,马良躬生活简朴、做事认真踏实,他们不仅是两个家庭的家长,更是两个家庭的精神高地。他们的性格和气质形成两个家庭善良、忠厚、本分的“家风”,这是一个家庭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在郑家浩身上传递着,也流淌进了郑小帆这一代人的血液里。同样在郑书轩、马良躬这一代人的身上,还有一种无形的财富,那就是“一万小时理论”,是用七八年的时间研究螺母的工匠精神,是“要想大展宏图,先踏实下来,练好业务”的职业精神,这些作为一个国家民族蓬勃生机、不断进步的“国风”,也需要后代人的精神传承,它们也是剧中遗产的社会和时代蕴涵。从家到国,从老一辈的账本到新一辈的担当,一份埋藏着生活矛盾的遗产变成了考验人心的试金石,寄寓其中的精神蕴涵值得每一位走进剧场的人进行权衡与选择。

《家有遗产》的舞台呈现扎实、完整,场景调度流畅、自然,不同空间之间的组合切换、叙事场面的营造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节把握,都在导演的精心布局和演员的真情投入下,与全剧的情节演进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舞台上讲述的是当下都市的故事,但它又是一部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齐东路站牌、风格别具的老式建筑、女婿送鲅鱼的桥段、轮船的鸣笛声、人物生活中的口头禅等丰富的青岛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让这部作品变成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青岛故事”,透露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气质与性格。

“亲情和责任也不是拿对错来衡量的。”剧终,郑家浩没有责备马大海的选择,但他却把这个难题抛给了观众。尽管全剧以大团圆的方式回归了生活的温情,增添了人性的温暖,可是当生活中真正需要面对剧中人的选择时,谁又能保证自己不妥协、不游移、不后退?这是该剧带给我们无尽的回味,也是这部现实题材作品的深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