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话剧演绎“直升机泰斗”王适存的故事

2020-06-01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苏雁郑晋鸣刘天佑
 
 
话剧《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剧照 资料图片

王适存,被誉为“中国直升机学术泰斗”,从事直升机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五十余年,他的人生轨迹串联起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全国唯一开设直升机专业的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了目前几乎全部现役国产直升机型号的总设计师,而这些总设计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王适存弟子”。目前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主演的话剧《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已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这是江苏省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列入该工程的剧目。“竹蜻蜓光耀万代,直升机飞遍全球”,王适存的这句座右铭成为“热门金句”。

一生热爱,书写新中国直升机发展史

话剧《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改编自2016年南航大原创校园舞台剧《“缘梦”竹蜻蜓》,剧本选取王适存立志航空报国、苏联留学深造、南航大潜心教学等个人成长经历,讲述了王适存如何将“航空报国”之志融入挚爱的直升机事业中去的故事。

话剧中,王适存的一生和新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进程交织在一起。苏联留学期间,他首创“王适存涡流理论”,是国际直升机界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理论,迄今仍被引用;归国后,他推动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直升机“延安二号”的研制工作;尔后,潜心教学,主编《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教材……新中国直升机事业也一步步走向春天。通过这出话剧,一部讲述新中国直升机事业从零起步的发展史徐徐拉开帷幕;通过王适存的一生,新中国初代直升机人跨越半个多世纪、初心不忘的奋斗史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在南航大明故宫校区的航空航天馆内,陈列着一架红黄白相间的直升机,与馆内展览的大多数飞机相比,这架直升机“身材娇小”,但意义非凡,这就是王适存倡导设计的、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直升机——“延安二号”。如今,校内外的参观者不仅可以在航空航天馆内参观这架具有历史意义的直升机,还能通过话剧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延安二号”在第一次试飞时产生地面共振,参与试飞工作的一名工程师不幸牺牲。听闻此事王适存无比痛心,惋惜之余,他鼓励学生振作起来,牢记国家的需要,把研制工作继续开展下去,并帮助学生解决研制中的关键问题。经过十年艰苦的工作,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延安二号”终于成功起飞。

一场洗礼,抒发航空报国的家国情怀

话剧中有这样一幕,抗日战争期间,在雅礼中学求学的王适存,因战乱学校迁址到湖南沅陵。学校时常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在一次躲避轰炸时,学校的丁大爷被炸死。面对猖狂的日本飞机,少年王适存心想:“要想国家强大,就要先把航空搞上去!”从这时起,王适存就迈上“航空救国”之路。

南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认为,话剧《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解答了学生们求学之路上关于理想、关于选择的很多问题,不是生搬硬套的回答,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堂很有意义、很有成效的思政课。“话剧让同学们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什么是爱国,新时代我们要如何爱国。”徐川说。

作为一部校园原创话剧,《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表现出超水准的品质,布景、道具简约而不简单,每一件都烙有浓郁的年代特色。70余名演职人员均是南航大的在读学生,其中的大部分学生修读的是理工科专业,此前并没有舞台表演的经验。

在饰演青年王适存的学生演员李云飞眼中,王适存身上有一种坚毅的精神。在扮演人物的过程中,王适存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也影响着他,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向观众传达这种精神。

“我们希望让爱南航大、爱直升机、爱话剧的学生加入,让所有学生在这个话剧的演绎过程中受到教育,受到精神的感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晖说,话剧将学习、科研、理想、爱国等关键词融入艺术演绎,让学生感受到以王适存为代表的航空人献身航空事业的使命担当,用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激励新时代青年学生,用科学家精神鼓舞青年学生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一次礼赞,讲述初心不忘的科学精神

剧本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打磨,许多故事细节的亲历者或已经过世,或年事已高不便接受采访,剧中所有的情节都是从王适存的日记、工作总结、思想汇报的只言片语中寻找而来。如何从碎片化的文字中创作出一个纪实而完整的人物故事,对于主创团队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部戏,要有戏剧结构,冲突矛盾。在许多南航大师生眼中,王适存是一名学者,一名大学教授,他钻研学术,与资料为伴,勤勤恳恳教学授课。他身上的故事,并没有那么多充满戏剧性的转折与刺激。怎么从一位教授的身上,挖掘出“矛盾冲突”,满足舞台事件建立冲突的需要?

通过为期数月的田野调查,主创团队采访了王适存的同事、亲属、学生。一个想法的出现,坚定了创作者的初心。在阅读王适存传记的过程中,来自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导演何群逐渐确立了话剧的核心思想。“这里面的故事需要沉下心来看,你才会发现字里行间的王适存这个人的品质、态度。”何群说,话剧中体现最多的是王适存的人品和精神,是一种情怀,让现在的学生和老师体会50年代知识分子干工作的纯粹、热情和无私。

平凡的工作故事让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找到了共鸣。“欣赏完这部话剧我很欣慰,因为这讲述的是科学家的故事。每一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能不尽相同,但我们的理想、抱负和追求往往有着相同之处。”赵淳生说。

“这部话剧展现了科学家的勤勉一生,也具象化地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宝贵,以及科学家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徐春生认为,难以用语言来捕捉的人物精神,被话剧以情感共鸣的方式带给了观众,“在我们身边应该多一些体现和宣传科学家精神的话剧,能够唤醒年轻人内心的科学梦想,引领年轻人以科学家为榜样,以科技报国为使命,这应该成为年轻人的爱国方式和时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