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报告剧,方寸之间窥见时代波澜
2020-11-11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刘已粲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文学人物……经常进出剧场的人会发现,一段时间以来,舞台艺术表现上述内容的作品较多,而这些作品离时代和你我的生活都有很大距离。久而久之,人们“看戏”的兴趣有些淡下来。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舞台艺术更多地将目光从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投向现实和当下,舞台情景报告剧《温·暖》《抗疫战歌—来自一线的报告》、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心烧·眷恋》等一批聚焦现实的作品,已经或将要跟观众见面。这不仅为观众提供了通过方寸舞台了解社会现实的窗口,也有利于带动舞台艺术自身创作题材和内容的转型。
处处令人惊叹又时时引人入胜的新型舞台样式
报告剧类似报告文学,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在显著的纪实性风格中叙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剧作,其基本构架是事实,只对个别细节进行一些艺术提炼和加工。
报告剧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在这一时期,文献纪实式体裁在德国等国家被广泛采用,“纪实剧”非常流行。德国著名剧作家皮斯卡托坚持将戏剧情节“纪实化”,在演出中,运用纪录片的镜头、剪报、宣传画、标语、统计数字,使观众感受到特定的历史年代,希望以此向观众再现生活现象,并通过分析事实引导观众认识现实。
同一时期,在我国的街头、广场等场所也有很多像“活的报纸”一样的演出,这种以及时反映时事为目的的活报剧与报告剧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鲜明的纪实性和真实性是报告剧最大的特点。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报告剧能够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反映主题,其内容也更具真实感。”
由江苏省杂技团等创作的杂技报告剧《芦苇青青菜花黄》,记录了上海文艺青年东青奔赴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的故事,再现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抗战的历史。《芦苇青青菜花黄》编剧曹路生表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抗战历史是非常真实的,没有任何虚构内容,而报告剧是最能反映现实、表现这段历史的形式。”
被称为“文学轻骑兵”的报告文学,这些年遭遇的质疑声从未断绝,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报告文学作品,丢失了文学性,而变为单纯的宣传品或新闻报道。对于舞台报告剧而言,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舞台报告剧,既要向人们报告历史真相和社会现实,也要有戏剧冲突,如何平衡“报告性”与“戏剧性”是当前的一大难题。
曹路生也在思考这一问题。在创作《芦苇青青菜花黄》的过程中,主创团队一方面以杂技艺术为本体,另一方面也融入报告文学性、叙事戏剧性、服化道的审美性,赋予单纯的杂技技巧以情感、意义甚至灵魂,试图创造出可听可看可感可追溯、处处令人惊叹又时时引人入胜的新型舞台样式。
避免了报告会的单调又淡化了单纯文艺演出的娱乐化
近年来,伴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媒介手段的丰富,舞台报告剧作品层出不穷,出现了话剧报告剧、情景报告剧、杂技报告剧等多种类型。
有像《芦苇青青菜花黄》一样再现历史的作品,也有反映当下的作品。2016年,舞台纪实报告剧《大爱魂》在北京上演,该剧以北京华夏管理学院青年学子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全景呈现了大学创办者、支持者和资助者以及教职员工作出的巨大奉献。这台舞台纪实报告剧融歌曲、舞蹈等多种形式于一体,感人至深。
讲述榜样人物生平故事的报告剧同样动人。2018年,根据“时代楷模”钟扬先进事迹改编的报告剧《生命的高度》在复旦大学首演。该剧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之上,重新组织报告诵读者的语言、语境和语序,用艺术报告的形式致敬这位不懈攀登生命高峰的勇士,以期传播和延续钟扬教授的“种子精神”。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大量以抗疫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纷纷涌现。舞台情景报告剧《抗疫战歌——来自一线的报告》立足抗疫现实,用情景表演、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相结合的舞台情景报告剧形式,讴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人物及其感人事迹,刻画出抗疫过程中各行各业的群像。有专家评价:“这部报告剧既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特别的英模报告会。它避免了一般报告会的单调,又淡化了单纯文艺演出的娱乐化,是非常适合向大众宣传抗疫精神的文艺形式。”
通过对上述舞台报告剧的梳理不难发现,不管是歌颂英模人物,还是反映社会现实,所表现的内容都具有新闻性或者说时效性。相关作品,过了某个时间段或时间点,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然而,作为舞台艺术的报告剧,不可能像“文学轻骑兵”报告文学那样,几天之内就被创作出来。好的舞台艺术作品甚至需要数年时间打磨。因此,传播的时效性与内容打磨所需的长时间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不少创作者反映,这是最难处理也是最考验创作者的一对矛盾。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舞台报告剧未能像报告文学一样批量涌现。
从反映时代迈向影响现实
在具体创作中,舞台报告剧同样面临不少困难。《芦苇青青菜花黄》导演何晓彬说:“报告剧创作最大的困难就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真实。”
日前上演的某抗疫题材报告剧,虽然整体质量不错,但还是引发观众尤其是相关职业人群的吐槽。比如,有的医务人员认为剧中医生防护服穿戴方式不正确,有的清洁工说剧中清洁工干活的动作不标准……这些看似吹毛求疵的批评,再次彰显真实性对于报告剧的重要性。
在谈到报告剧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时,几乎所有受访专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真实的重要性。宋宝珍认为:“前提必须是真实,真实是报告剧的灵魂。只有很好地还原真实,真实的力量才能感染观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同样强调报告剧作品真实的重要性:“要做基于事实的宣教,要突出纪实性和真实性。不刻意拔高,不过分煽情,不强行说教,生动的细节要真正来源于生活才能入脑入心,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目前的舞台报告剧主要以英模人物(群体)为主要呈现内容,人物标签化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编剧,害怕写了一些人物的缺点,当事人或者其家属会不满意,所以总把主人公写得高、大、全,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地陷入模式化、套路化的窠臼,难以吸引观众”。
刘平认为,除现有的报告剧题材,报告剧还可以在其他领域进行探索,“像农业、工业、高新技术等领域真实性突出的议题可以成为舞台报告剧创作的发展方向,报告剧题材应该更加多样,形式应该更加丰富”。此外,除了反映成绩,讴歌英模人物,还可以反映更多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那样不仅能拓宽舞台报告剧的内容和题材,也能让舞台报告剧从反映时代迈向影响现实。
尽管舞台报告剧在创作中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曹路生认为,未来这类作品层出不穷将是趋势,因为“各种革命斗争历史、各个行业榜样的经历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虚构,不能夸大,用报告剧来反映是最好的艺术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