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话剧《长安第二碗》2021年元月3日至4日山西大剧院上演

2020-12-0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晋戏宣

演出剧目:话剧《长安第二碗》

演出时间:2021年1月3日至4日 19:30

演出地点:山西大剧院

演出院团:西安话剧院

演出票价:580/480/380/280/180元

售票热线:0351-7781111/66/88

这一碗葫芦头泡馍与整座城市的市井生活相连,深藏着许多纯朴而又真挚,平凡而又不失精彩的故事。

由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长安第二碗》以葫芦头泡馍为载体,以开葫芦头泡馍馆的秦存根与他的七个子女、老邻居、食客的关系和各自命运展开故事。

编剧陈彦曾说这台话剧是他致敬西安的作品,“我在西安生活了近30年,衣食住行,全靠这个城市供养,感情的深度与浓度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更别说在创作上提供的各种养分和材料。这部戏通过一家人的变化,展现出西安在细微处的改变,以小见大,让观众看到时代变迁。”

剧中人物服装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改善,通讯设备的改变,喇叭裤、大哥大、录音机,无不体现着时代的发展。城墙、秦腔、老碗、西安方言等独具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让整部剧的秦风秦韵更加浓郁。

然而,这部被观众戏称为“能让你哭、让你笑,让你馋得流口水”的“高汤话剧”的“烹制”,历经了三年时间的艰辛打磨。

为了把剧本写好,主创团队耗费了很多心血。“我们约了很多生活在城墙里的、城墙根下的、老街道老巷子里的人进行座谈,请他们各自讲小时候的往事。”制片人任雪迎说。

本剧的导演之一翟卫国讲过一个细节,他们院子里有一位房东老太太,儿女多达11个,为了给孩子们分得均匀些,每次烙饼都要用秤来称。这个细节最终在剧中呈现了出来。

就这样,《长安第二碗》用精选食材,秘制高汤,薪火相承熬成,它细致入微地融入了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从生活的点滴折射出西安这座城四十年来的沧桑巨变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冲击视觉的同时,也在强烈地刺激着你的味蕾。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秦家的葫芦头泡馍馆在秦存根夫妇苦心经营下,不断发展壮大,设分号、开连锁、标准化经营,秦记的金字招牌越发闪亮。40年时光中,秦家兄弟姊妹7人一一长大成人。他们或子承父业、或参军报国、或步入仕途、或投身科研、或醉心戏曲、或随波逐流、或迷失自我……纷纷攘攘、起起伏伏、在悲欢离合中,秦记一碗不变的老味道里,潜藏着某种永恒的东西,直抵人心。

泡馍的记忆 真香

说起陕西美食,凉皮、肉夹馍、羊肉泡馍都盛名在外,葫芦头泡馍,很多人倒是头一次听说。葫芦头泡馍不仅是陕西人独有的美食,也是西安特色、西安风味的代表。和羊肉泡馍不同,葫芦头泡馍用的是猪大肠,馍块绵筋,汤鲜肉嫩,滋味浓香。

葫芦头泡馍,是剧中泡馍店掌柜秦存根的谋生手段,也是很多剧组主创的日常最爱。西安话剧院艺术总监翟卫国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期,早饭最常吃的就是葫芦头泡馍,一斤粮票买五个饼,用宛如盆大的渝中碗盛汤,呼哧呼哧吃完去上学,“那时候肚子没油水,现在碗小了两个饼就吃不下了”。

角色的塑造 真实

主人公秦存根经营的小店里,有一大家子的兴衰际遇,也有着40年时代变迁的社会缩影。秦存根的“秦”姓,也是三秦大地的简称。穿插于剧中的秦腔,不仅是剧情结构的点睛之笔,更是陕西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生活在城墙根儿下,演员们常常听起翟卫国说起那过去的故事。翟卫国小时候的邻居王妈王伯,带着11个孩子住在祖上留下来的大院里,却是全院过得最难的一户人家。一张锅盔分之前,王妈先切一溜儿,用来搭称,保证分给每个孩子的都是一样大(见下图)。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剧中53个角色,几乎都有对应的原型,普通人家的生动细节都一一融入剧中历历在目。

老陕的生活 真甜

伴随着每个时代特有的音乐,泡馍馆焕然一新的装修拉开了每一个阶段新的篇章。40年前的一张桌,一圈又一圈扩到直径5米的大圆桌,当初棚户区的泡馍馆,随着每10年一次的升级,越来越高,越来越气派,还有了分店,生活的年轮随着舞台圆桌的扩大不断加深。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创造,二是传承,三是创新,秦存根在“长安第一碗”的牌匾上又刻下了一刀,刻的是生存智慧,刻的是传统美德,至于他名字中的“存根”存的是什么,相信每一位观众看完都会咂摸出属于自己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