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雕塑 大山的丰碑——评话剧《太行》
2021-05-2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辉小时候,读课本中《愚公移山》的寓言时,心中涌现出的,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大山情态;稍大一些时,吟诵曹操《苦寒行》的诗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景象便跃然脑海之中,使我们产生惧畏感;成年工作后,当我们身临其境,驱车或步行穿过山西晋城市锡涯沟的挂壁公路时,想起千百年来生与斯长与斯的人们,手足胼胝、胝肩茧足之艰辛,再仰望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打通山路的伟业,我的心中,便一次次升腾起如下的一些想法:这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群?他们的祖上来自哪里?他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大山是如何塑造他们性格的?人与大山的情感为什么如此深厚?他们内在的坚韧力是来自内心还是恶劣环境的“赐予”?他们与居住在平川的人群在文化的基因方面有什么区别?他们如何看待“家”与外部世界?他们用尽一生之力做一件事的价值应该如何评估?再往后联想,逐步扩散开来,进而思考起这样一个命题:太行人、太行精神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萦绕在怀,纠结于心间。众所周知,八百里太行,既浸染着抗战爱国的血液,又是脱贫攻坚的战场,还是文化旅游的传承景区,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也是中国神话故事最多的产生地、古代中国画家的美术圣地。它的主脉在山西,它的主峰在山西,它最壮观最奇崛最险峻最精华最豪放的一段在山西——一言以蔽之,它的根在山西,山西人有责任用文艺作品形象地解释和阐述这些问题——当然最好是运用最有力度的文艺形式予以展现。令人惊喜的是,在2021年的年初,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部富有力度的作品——大型话剧《太行》。
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有不可或缺的底色铺垫,《太行》也不例外,它的底色就是两个字:如曹操古诗的题目——苦寒。它的服饰色彩、它的舞台样式、它的灯光暗影、它的表演语汇、它的戏剧情境、它的冲突动作、它的主人公的内在心理、它的年轻人物的爱情纠葛,它的整体的气势,甚至包括它的舞蹈,它的音乐,它的律动,它在剧场中所营造出的氛围,都紧紧地扣着这两个文化意味十分浓厚的字词。我认为,正是“苦寒”这一艺术意象的继承和选择,才使得全剧从一开场就具有了一般戏剧作品中少有的“阳刚之美”,也才使得吕五福书记放弃优渥生活、回乡带领乡亲奋斗的艰苦历程具有了一种“崇高之美”,更使得二者的叠加所产生的的效果震撼观众心灵,成为话剧舞台上的雕塑,艺术形象中的人物纪念碑。《太行》文学剧本的题记中说:30年,三代人,一座山,一条路的故事。我想说:三尺钢纤一双手,一包炸药开山头,几代人接力,拼一生坚守。在这种近乎原始的生态中劳作和砥砺,对大城市的人来说几乎等于是“传说”和“神话”,许多真实的事件可能就是正常状态下不可理喻之事。实际上,在当地的生活中,威胁生命的“魂断崖”事故曾经屡屡发生,而改善生活与打通道路又几乎是同时进行。实话说,徜若没有亲自到现场的游览体验,没有直观的感受和聆听,要想理解这一群山里人的举动,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可能会问:难道不能易地搬迁?难道非要偏住一隅?难道非要困守在山顶?难道——难道?是啊,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疑问,太多的不解,当然也充满了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艰辛,太多的原生壮态和太多的苍凉——而话剧《太行》最使我难忘的正是这一点:它没有通过粉饰来灌输一种艺术观念,而是通过真实来表达时代变迁,在透露着人生苍桑感的前提下,讴歌了基层干部的奉献和牺牲,因而具有了真实的美、厚重的美、朴素的美。在剧中,当全体村民随着吕五福书记的号召而发出如下的呐喊时,观众的眼泪在流出的同时,内在的心灵也被震动,而这种艺术的渲染,确实来自于大山深处的精神蕴藏,也正是在这一刹那,也让我更真切更形象更直观更有力度地感受到了:太行精神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感人力量!
如果让我们来回溯一下话剧《太行》的艺术结构,我们想说,因为导演团队曾是擅长排演舞蹈的团队,因而它的结构更像散文诗:正如前面所说,当序幕定格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苦寒”的集中意像便强烈地贯注在了宏大的舞台上,而编剧为剧中人这种“苦寒”的居住地起的名字竟然是“神仙居”(一定来源于真实的地名),而导演为本剧表演风格的定位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话剧,无场次的转换、灯光布景以及表演空间的切割更多地采用了舞剧形态——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当代舞台美术最先进的控制场面是舞剧、舞蹈诗——它的投入、场面、气势是话剧与戏曲不可比拟的。如果硬要对比,与一般形态的话剧相比,《太行》更像凝固的音乐、流动的诗篇,如前所述,它载歌载舞的综合“苦寒”造型却令观众印象深刻——由此,也让我们几乎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壮阔的太行山深处,开始了这场感受之旅。在本剧中,它没有遵循着既往话剧的叙述规律,而是从过去到现在,又从现在到过去,来回折返,在体验中间离,在间离中让观众体验——六爷爷——这个引导剧情的老人导引着舞台上的第一书记——其实是在引导着观众,进入到“苦寒”时期的修路情境中——最终以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效果,直抵太行山的精神境界,并且开掘、塑成了太行人亦即太行精神最令人震撼的特征:坚韧——是的,只有坚韧这两个字,才与太行山的雄浑相配,才与太行人的性格相配。与此相对应的,恰巧在表达山民感受的同时,本剧将最基层的党支部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恰如其分地给予了表现,并在将时代的坐标定位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和后期时,让最先走出大山的吕五福书记回到家乡,以前副县长的身份率领全村人开始了他们的修路长征。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与吕五福、六爷爷平行的一条故事线——即在修路的同时,对年轻人爱情故事的叙述,使大山的意象变幻为生活的苍桑,为修路铺垫上了一层浓浓的悲情色彩。当年轻美丽的春玲在得不到青志的拥抱——事实上是无法得到爱情而一跃跳下山崖时,当春枝承继姐姐所欠彩礼而不得不嫁给正义,却又因没有爱情而“同屋异梦”时,当青志、狗剩、春枝、正义四个曾经的小伙伴在几十年后相遇喝酒时,当修路与爱情的长途跋涉终于在这个交汇点碰撞时,观众的情绪随着台上人物起伏变化的节奏,时而婉惜时而流泪——最终,我们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影视分院的全体老师与学生喝彩!感谢他们以浓烈的情感,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台充溢着爱充溢着情充溢着阳刚力度的话剧作品!做为山西话剧表演的生力军,我们有理由相信,山西话剧的明天会更辉煌。
近十余年来,在我省的话剧舞台上,曾经涌现出了像《立秋》《生命如歌》这样的艺术精品,这次,我们又看到了《太行》这样有力度有基础的作品,自然欣喜不已。如果苛求,我想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对一部大型话剧来说,显得有些短促,完全可以放开手脚,铺陈事件铺陈矛盾铺陈冲突铺陈人物铺陈雄伟壮阔的大山,用足舞台时空,让演员们在舞台上伸展手脚,发挥潜力,营造出更伟岸的艺术品,让太行精神更深入到观众的心中!
(作者系山西戏剧网顾问、山西省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