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凝聚胜战力量——建党百年军旅戏剧回眸

2021-08-25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程倩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军旅戏剧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胜战力量,在革命战争时期砥砺前行,在和平建设时期创新发展,以艺术的方式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

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军旅戏剧,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许多人识字不多或根本不识字,真人扮演、语言通俗、取材现实的戏剧艺术,往往能够直观地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唤醒、激励、鼓舞民众最为有效的思想武器。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出剧照

这一时期的军旅戏剧有如下特点:一是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激发民众的反抗精神。方志敏的《年关斗争》揭露地主恶霸的剥削、农民求生无门的生存境况。著名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控诉日本侵略、百姓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二是结合战争形势,凝聚胜战力量。1932年面对蒋介石发起的第四次“围剿”,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宣传部部长李际春创作了剧本《庐山之雪》,将国民党统治比作庐山残雪,而红军终将迎来最后的胜利。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文艺界以戏剧为武器,集体创作了话剧《保卫卢沟桥》。剧作演出时,台上台下不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卢沟桥”“日本侵略者滚出去”,民众的抗日热情被点燃,团结抗战的凝聚力被唤醒。三是传播我军文化,汇聚民族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俘虏了大量国民党官兵,其中大部分选择加入了解放军。在改造俘虏的工作中,通过观看话剧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话剧《喜相逢》《为谁牺牲》等都是表现我军优待俘虏、团结“解放战士”的佳作。郑邦玉主编的《解放军戏剧史》中写到:“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官兵越来越多。许多这样的人怎样教育和改造?当时曾使用过许多办法,且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有意识地让他们看几场戏,则是常用的办法之一。不少人就是看一两场戏,便使他们被俘前贪生怕死,被俘后英勇无畏。”不得不说观剧的效果是惊人的,戏剧艺术在战争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独特而巨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创作中,军旅文艺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军旅戏剧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革命胜利的喜悦激荡着创作者对战争岁月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不久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又诞生了新的英雄,而新中国的建设更面临着新与旧的洗礼与涤荡。军旅戏剧的创作者敏锐地捕捉时代精神,纵情抒发胜利的喜悦和对英雄的赞美,《万水千山》《战斗里成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东进序曲》《杨根思》《霓虹灯下的哨兵》《我是一个兵》等剧作,成为一个时代的戏剧经典。《万水千山》史诗般展示的长征画卷,凝聚着人民军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魂。直面现实生活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提醒着新中国的建设者坚守初心本色,不忘来路。

蓬莱大戏院演出《保卫卢沟桥》剧照

这个时期的军旅戏剧,在胜利的喜悦中回顾来之不易的新中国,既是对英烈忠魂的慰藉,更激励着新中国的年轻一代接过先辈的旗帜前行。取材现实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也显示出军旅戏剧创作者揭露现实矛盾的勇气。

改革开放吹响了现代化的号角,军旅话剧对这一时代主题的聚焦收获了不少优秀作品。话剧《向前向前》《这里通向云端》《生者与死者》《天边有一簇圣火》《炮震》《摸天》《虎踞钟山》《洗礼》,都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集体呼声:打造一支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

这些作品或是反映人民军队在现代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或是讽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落伍者,或是在经济浪潮冲击中呼唤初心使命。而《天边有一簇圣火》中那个憨厚老实、思想执拗的戍边人蓝禾儿则成为一个时代的军人象征,成为改革洪流中牺牲奉献的崇高形象。

进入21世纪,新军事革命浪潮叠涌,我军的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切面向实战,一切为了实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姓军为战”的路上,军旅戏剧再次唱响时代主旋律,推出了《兵者·国之大事》《生命高度》等聚焦实战、呼唤打赢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通过揭露演习中存在的痼疾陋习、和平积弊,深刻地触及了军队建设必须“从实战出发、聚焦打赢”的核心目标。

话剧《抉择》剧照

新时代军旅戏剧的创作演出在守正创新中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创作方式的新模式。2019年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大型话剧《抉择》《三湾,那一夜》,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原型创作的话剧《深海》,在军内外反响强烈,这些作品在创作上都采取了军地合作模式。《抉择》的编剧李宝群、导演宫晓东、演员吴京安、洪涛,《三湾,那一夜》的编剧王宝社、导演殷宏毅,《深海》的编剧周振天、导演黄定山等人都曾是军队文艺团体的创作主力;而出品方则是地方知名院团,比如《抉择》由国家大剧院出品,《三湾,那一夜》由国家话剧院出品,《深海》出品方是广州话剧团。这一现象说明大型军旅戏剧的创作生产将由原来的军队文艺团体独立创作,转为军地合作的新样式,而有着丰富军队生活阅历的核心主创团队,则为地方出品的军旅戏剧提供了品质保障。二是演出形式的新样态。文艺轻骑队的演出模式,让军旅戏剧从原来的大剧场走向了训练场,剧中的专业演员变成了身边的普通战友。原北京军区文工团创作的话剧《爱尔纳·突击》在下部队演出时,请基层的战士亲自体验剧中人物,普通一兵成为台上的“许三多”,“许三多”的成长经历则成为激励官兵成长的精神原型。

话剧《三湾,那一夜》剧照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军旅戏剧艺术总是给予人们以“鼓舞”和“前进”的创造力。契诃夫说过:“凡是使我们陶醉而且被我们叫作永久不朽的,或者简单地称优秀的作家,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标志:他们在往一个什么地方走去,而且召唤您也往那边走。”进入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激发出军旅戏剧创作新的形式和样态,不变的则是军旅戏剧塑造军人人格、凝聚军心士气的“召唤”力量。

未来的强军路上,军旅戏剧仍将凝聚胜战力量,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