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舞台上的百年梦想
2021-12-31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谷海慧对于人类文明进程而言,一百年是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便会发现:话剧创演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重视的文艺活动,在党的政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演剧活动:最早的艺术武器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后半期,演剧活动就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凝聚人心的艺术武器。
自1928年起,两场话剧《打土豪》、独幕剧《收谷》、大型话剧《彭素娥》、四幕话剧《年关斗争》等就在红四军宣传队的推广演出中起到了有力的凝聚人心的作用。1929年12月,福建上杭县古田廖氏宗祠里通过的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明确了文艺宣传工作在我军建设中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专门强调:“化装宣传是一种最具体最有效的宣传方法”,要求在部队广泛开展演剧活动。从这时开始,之前有过的一些对于文艺工作者是“吃闲饭的”、宣传队是“卖狗皮膏药的”议论渐渐消失,红军戏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不但有胡底、钱壮飞等文学艺术造诣颇深的人才致力于红色戏剧创作,更有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归来的李伯钊、沙可夫等人加盟。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这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为庆祝中央苏区成立,胡底、钱壮飞、李伯钊等人接受中央局委派,成立“文娱小组”,承担起组织娱乐活动的任务。“看戏”是“文娱小组”设计的最大的娱乐活动。注意,是“看戏”,不是“听戏”。这个“戏”,不是传统戏曲,而是在中国落地时间还不长的话剧。
1931年12月,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国民党26路军在宁都起义,被改编为红五军团。这些官兵大多是北方人,对江西冬天室内的阴冷和很多生活习惯都不适应。一时间,部队情绪很不稳定。毛泽东听说这个情况,再次召集胡底、钱壮飞、李伯钊,让他们组织去红五军团演出,“唱唱歌,演演戏”,安抚、稳定起义官兵的情绪。根据这一指示,他们组成了17人的文艺演出队。出发前,毛泽东接见他们,说:你们这次去的任务是通过宣传鼓动让士兵懂得为谁牺牲?为谁打仗?唱歌也好,演戏也好,不要离开这个题目。从毛泽东那里回来,三人感到创作主题明确了、创作思路也清晰了。说干就干,三人连夜讨论,很快合作了话剧《为谁牺牲》,并迅速完成了排练。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国民党士兵的苦难遭遇和思想觉悟过程。红五军团从看戏过程中认清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为谁牺牲的道理。
专业剧团:发挥战斗功能
一场成功的演出就是一次生动的教育课。若干“政治戏剧”的成功,将中央红军的戏剧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成立专业剧团越来越显得必需。
1932年春天,瑞金的草木已经繁茂起来。在当时瑞金的“文化中心”红校俱乐部基础上,我军第一个带有专业性质的文艺社团“八一剧团”成立了。随后,苏区军民的邀请接踵而至。在各个村镇、战斗前沿,或者临时中央政府的各种会议和重要活动中,总能看到八一剧团活跃的身影。红色戏剧愈发成为一种极具精神凝聚力和极受欢迎的文艺形式。
随着斗争形势发展和政治文化工作的需要,经过三次筹备会议,1932年9月2日,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八一剧团为基础,成立工农剧社,社址在瑞金沙洲坝。剧社的任务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戏剧创作、演出活动,同时兼负研究和演出职责。1932年11月18日《工农剧社章程》公布。章程第四条第四款规定:“在本社之下,可设分社,但必须经本社执委会及红校政治部认可后方可成立。” 根据这一规定,红三军团于1932年底成立了“火线剧社”,红一军团于1933年1月成立了“战士剧社”,红五军团1933年2月成立了“猛进剧社”,红一方面军于1933年11月成立了“铁拳剧社”。
此后,中央苏区的红色戏剧更加蓬勃发展起来,《南昌暴动》《杀上庐山》《广州暴动》《亡国恨》《血汗为谁流》《朱德在美国》《沈阳号炮》《武装起来》《阶级》《谁的罪恶》《最后胜利归我们》等一批作品相继发挥着独特的战斗功能和教育功能。在中国话剧史上,大概没有另外一个历史时期,戏剧与政治结合得这样紧密,且如此有效。
而在全国范围内左翼戏剧运动的浩大声势中,共产党团结的戏剧人在工厂建立的蓝衣剧社、在农村以“露天剧场”形式实验的“农民戏剧”等,迅速将剧场戏剧推向广场。抗日战争中,共产党进一步倡导走向广场的抗敌宣传剧,街头剧《好一计鞭子》就在这种语境中产生。到了上世纪40年代,广场戏剧蓬勃发展,这种戏剧大众化实践,更为有效地发挥了戏剧的战斗功能。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文艺工作者们走向前线、走进农村、深入敌后,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群众的剧作。尤其1942年下半年,延安鲁艺、鲁艺实验剧团和青年艺术剧院等单位,推出《我们的指挥部》《刘家父子》《神手》《军民之间》等独幕剧,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奔赴延安演出了多幕剧《丰收》,更是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戏剧事业的新成就,也为话剧创作带来了新气象。随后,《把眼光放远一点》《粮食》《抓壮丁》《同志,你走错了路》《虎列拉》等剧作,都成为延安文艺的代表剧目。作为新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为新中国更为丰富多样的话剧创作提供了养料。
原创作品:显示勃勃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原创剧作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无论讲述战争年代故事还是表现和平建设时期生活,塑造党员形象,传承革命传统,坚定精神信仰,都成为新中国原创话剧的重要任务。具体看,这一领域的创作又可分为表现党的领导、塑造党员形象、反映党自身建设等几大类。
表现党的领导的剧作数量最多,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等特点,产生的影响也最为广泛。在这一创作领域,有的作品再现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如《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万水千山》《金沙江畔》《秋收霹雳》《马蹄声碎》《从湘江到遵义》《历史的天空》等;有的作品反映党领导的地下斗争,如《无名英雄》《野火春风斗古城》《井冈山》《刑场上的婚礼》等;还有的作品聚焦党领导的和平建设生活,如《龙须沟》《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霓虹灯下的哨兵》《风雨同舟》《激流勇进》《代代红》《未来在召唤》《中国,1949》《我在天堂等你》《香山之夜》等。其中,《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万水千山》《龙须沟》《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已经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马蹄声碎》《从湘江到遵义》《我在天堂等你》《香山之夜》等新世纪佳作,正在产生影响。
塑造党员形象的剧作是当代原创话剧的另一重要题材领域,为当代舞台提供了一系列精神先驱、革命领袖、英模人物。《陈毅出山》《陈毅市长》《朱德军长》《人民的毛泽东》《周君恩来》《虎踞钟山》《突围》《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哪一部不是既求准又求新地再现了革命领袖的雄才伟略?《李大钊》《寻找李大钊》《谁主沉浮》,甚至2021年牟森导演的新作品《辅德里》等,哪一部不是角度独特地表现了革命先驱的理想信仰?而《刘胡兰》《杨开慧》《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生命档案》《谷文昌》等英雄戏、模范戏,更因塑造了真实的、有信仰的共产党员形象而令人动容。
如果说上述两类作品艺术效果感人,反映党的自身建设的作品则可以用“惊人”概言。世纪之交和新世纪以来,讲述因射杀恋人而受到党纪处分并被判死刑的党员故事的《爱的牺牲》,提出金钱挑战人道德操守的严峻问题的《“厄尔尼诺”报告》《这是最后的斗争》《叩问》等作品,都以宝贵的问题意识、新颖的构思角度、精巧的艺术结构,成为不可多得的具有“刮骨疗伤”价值的剧作。这类剧作虽不多,但其富含的反思精神和起到的警示作用,却照亮了当代舞台。
不难发现,在以上类型丰富的创作中,出现了很多观众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很多作品不仅具有题材价值,而且具有史学、美学意义。它们不但艺术地再现了党的历史,而且深远地影响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站在百年节点回望,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与1907年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话剧艺术的发展历史高度重叠。共产党领导下的演剧活动,已经是中国话剧发展历史的重要脉络;在中国话剧史上,那些反映共产党建设成就的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人物、一次次艺术尝试,也已在百年历史刻度里,成为时代与艺术的深刻印记,成为我们党百年梦想的历史见证。
(作者系原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