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注入生命的表演是不可替代的 ——以话剧现实主义表演为例

2023-05-2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郭富民
《茶馆》
《狗儿爷涅槃》

20世纪上半期,中外戏剧文化有过密切的交汇和碰撞,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戏曲表演艺术,被公认为完美的表演艺术。那么话剧有没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呢?20世纪50年代,中西方戏剧文化形成了一股合流,这股合流造就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茶馆》不仅是从剧本上,也是在编剧艺术、导表演艺术、舞台美术乃至戏剧项目管理各方面都臻于完美的作品,是话剧舞台上的“一棵菜”。以《茶馆》为核心形成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和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与中央戏剧学院数十年人才培养的合力,形成了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生态的基本框架。同时,如同南方的榕树林,千万条气根正在生成莽莽苍苍的戏剧园林。

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到20世纪80年代仍然是强劲有力的,于是之之后,《狗儿爷涅槃》中林连昆的表演,也称得上炉火纯青。于是之、林连昆之后,“昔人已乘黄鹤去”,是否“此地空余黄鹤楼”了呢?还不能这么说。

《日出》

21世纪的戏剧舞台上,依然能感觉到传统的现实主义表演的血脉在流动,优良的传统还在延续,比如前些年的《日出》、今年的《风云儿女》,都是可圈可点的作品。

现实主义表演要扣紧生活的底层逻辑。曹禺就称他的第一部戏《雷雨》太像戏了,所以他在第二部戏《日出》中要呈现出一片生活。结果这个《日出》倒是更像戏了,因为它更像生活了。其中,《日出》陈白露之死就值得细读。按曹禺的原意,《日出》的首尾是相呼应的,在王延松执导的话剧《日出》中,导演可能希望他这个版本首尾呼应扣得再紧一些,开场开得更直接一些,于是把原剧本结尾处陈白露之死这个场面在剧情发端处预演了一遍。暂不论这个安排是否妥当,这场戏的表演却是值得称赞的。演员陈数对角色的理解是比较准确的。弥留之际的陈白露,从沙发上缓缓起身,对人世间留下最后的心声。这段独白,语速缓慢而流畅,介于口语与台词之间。身体由静到动衔接自然,超乎常态但是合乎逻辑地慢,艺术与生活恰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出场亮相可以说给全剧定下了一个很高的标准。

此外,《日出》中李石清与潘月亭的直面交锋,就算在曹禺自己的所有作品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场面。这场戏,可以说成也是演员,败也是演员,只能是出色的演员、两个高手的巅峰对决。这俩人必须是棋逢对手,如果其中一个稍微弱一点,这场戏就完了,如果这场戏完了,那整部《日出》的演出就失败了。值得庆幸的是,《日出》的几个版本,这场戏都是不错的,比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几个“李石清”与“潘月亭”。在王延松执导的《日出》中,翟万臣的“李石清”让人刮目相看。可以说,由于李石清这个角色,我们对翟万臣的表演要重新估量。李石清是个内涵很有厚度、个性张力强劲的人物,他的形象的多面性、情绪的爆发力和控制力、起承转合的多变性和逻辑性,对演员是个考验,而翟万臣的处理是够格的,他的台词流畅自如,也几乎无懈可击。

现实主义表演一直是中央戏剧学院的传统,在当下戏剧的叙事形式、舞台表现形式的探索中这个传统依然在焕发着活力。比如近期由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创作的话剧《风云儿女》,就是以大量历史文献为基础,将现实主义美学与当代剧场艺术表现形式交融汇合,力图做一部振奋民族精神、贴近时代与观众、直面历史又洋溢着诗情的主旋律剧场史诗。

现实主义表演的前提是基本功,从体能到肌肉、筋骨的训练,从心理技术到想象力的培养,没有台下十年功,那么台上的表演只能是花拳绣腿。功力深厚的演员,就算是互相念一阵儿菜单,也可以给人美的享受。这一点,我们在中央戏剧学院的《风云儿女》剧中,再次得到了验证。表演系的一批中青年教师的表演,尤其是台词艺术,除了音质上的天赋之外,音色、音量、气息、节奏的控制与神韵的发挥,完全就是一次高水平的教学示范。在这里,现实主义的表演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希望。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我们在剧场里见到更多的是“视觉艺术”,甚至“视觉展示”,再甚而至于是“流量艺术”,不容易见到“表演艺术”,更难见到“戏剧表演艺术”。很多所谓的“戏剧表演”也只是“匠艺表演”,而“匠艺表演”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刻板的”“简单化的”“肤浅的”“机械的”表演,完全不是艺术。匠艺演员的表演“在舞台上不是在走而是在迈台步;不是坐着,而是摆坐姿;不是躺着,而是做卧姿;不是站着,而是做站姿”。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演员对角色的内在世界缺乏“体验”,这种表演与内容之间没有真实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无论多么艳丽,它只是纸花。

匠艺表演是舞台上的顽疾,但随着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舞台上,还是屏幕上,匠艺的、类型化表演的演员,很可能会被智能机器人、被虚拟演员替代。对这个危机不敏感、不做积极应对的演员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被直接淘汰。但是我们确信,梅兰芳的表演、于是之的表演、林连昆的表演和以上提到的一些年轻演员的表演,就是那种扎实的、生气灌注的、血脉贯通的、气韵流畅的、精准的、发自五脏六腑七情六欲的个性化表演,所谓“这一个”的表演,是不可替代的。虚拟表演可以解决“这一类”,甚至“这一群”,但是不能解决“这一个”。

真正的戏剧表演是舞台上的常青藤,但这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