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应重视方言话剧的当代价值

2024-07-23 发表|来源:中国戏剧|作者:杨志敏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音”,方言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语言类型。我国地域广阔,仅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七大方言。话剧作为一种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因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善于表现现实生活,引进之初被作为唤醒民众反帝反封建、移风易俗改良社会的工具,自然而然地使用了全国范围内较为通用的“国语”,久而久之,话剧说普通话成为思维定式和审美习惯。但方言剧绝非普通话的对立面,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众语运动引发了话剧使用国语还是方言的“应宜”论争。陈大悲、熊佛西等中国话剧的先驱都曾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后的近百年中,关于方言话剧的讨论从未休止,从为方言话剧正名,到为方言话剧立命,从偏激地讨伐方言话剧,到正视方言话剧的价值,方言话剧走过多年的诘难与争议。21世纪以来,随着方言话剧演出的增多以及学界对方言话剧讨论深度的拓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方言话剧在挖掘本土文化、表现地域特色、拉近观众距离、破解话剧困境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方言话剧的舞台演出逐渐增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