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一片热土 一腔热血 ——原创话剧《晋绥儿女》艺术解读

2024-08-16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郭婷婷
原创话剧《晋绥儿女》剧照
 

 

原创话剧《晋绥儿女》剧照

晋绥,一片历经十余载战火洗礼的红色热土,无数晋绥儿女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以鲜活青春与滚烫的热血铺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路。回望红色印记,唤醒晋绥精神,由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演艺集团、山西省话剧院创排的原创话剧《晋绥儿女》在山西大剧院暖心上演。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军旅剧作家王元平编剧,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执导。通过巧妙的故事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出色的舞美效果,将晋绥儿女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壮志与大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呈现了一出感人至深的舞台佳作。原创话剧《晋绥儿女》极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双线叙事结构深刻彰显出晋绥儿女的爱国情怀

从剧情结构来看,该剧主要以解放战争时期的晋绥地区为故事背景,通过精心编排的双线剧情,将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战争与和平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既有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又有亲情爱情的温暖与坚韧,最终形成一幅曲折波澜的红色历史画卷。以晋绥子弟兵徐全有、李家宝参军作战为主的战争线,以及围绕王玉梅、徐全有、李家宝三人的感情归属,王李两家恩怨不断又惺惺相惜的情感线,相互融合,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展示出晋绥儿女视死如归的坚定爱国情怀。

剧作在晋绥百姓欢送子弟兵西渡黄河上战场的锣鼓秧歌声中开启,互通爱意的徐全有和王玉梅正在依依惜别,恰巧被与玉梅订了娃娃亲的李家宝撞见,三人的情感纠葛由此展开。拿到玉梅熬夜绣的鸳鸯戏水荷包,成为了全有和家宝两兄弟安心上战场、获胜归来的唯一牵挂。激烈的战场上,英勇果敢的全有一再照顾受伤的家宝,连紧缺的口粮全都让给家宝吃。两兄弟提到玉梅时总是唇枪舌剑、争论不休,但面对敌人的残酷攻陷时,敢于冲锋陷阵,不畏流血牺牲,誓死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

在晋绥子弟兵奋战前线时,王玉梅、王运波父女所在的兴县巡检司村和李家宝父亲李清河所在的临县李家窑村正在筹建运粮队,要从平遥、介休、孝义等支前粮库取粮运至碛口渡口,再经船运至陕北战场,从而解决前线的粮食供给。从一开始为守护李家窑78盏灯而消极配合运粮工作的李清河,到腿脚身负伤残却愿意积极承担运粮工作的王运波,两人在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也侧面说明了运粮工作紧迫与危险。又因为两人儿女的婚恋问题使得两村人相互埋怨,互相较劲。剑拔弩张之际,玉梅诚恳面对自己的内心,表达辜负李家的好意之后,两村运粮队终是冰释前嫌,团结一队赶赴前线。运粮途中突遇敌人偷袭,枪声四起让运粮的骡子冲向悬崖,为护粮王运波舍身赶骡子,生命永远定格在巍峨的吕梁山上。与王运波争强好胜三十载的李清河承担起两村运粮的责任,继续完成使命。

这两条叙事线结构分明,一幕衔接一幕交替出现,故事情节紧凑又跌宕起伏,在对徐全有和李家宝战争的牵挂和对王玉梅爱情与亲情逝去的情感纠缠中反复沉溺,使观众在紧张冲击的剧情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整出剧体现出“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晋绥精神,彰显了晋绥儿女坚定又伟大的爱国情怀。

成长型人物形象塑造凸显出晋绥儿女的崇高理想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立体,每一个角色都拥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他们或英勇勃发,或善良淳朴,或坚韧不拔,都在战争的浪潮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主人公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样的崇高理想、什么样的大爱无私,才能成为观众心中真正的英雄儿女。

面对和王玉梅的自由恋爱与娃娃亲的人生抉择,徐全有和李家宝两兄弟从口舌之争到为了玉梅都要从战场上活着回去,他们的爱情观由青涩到成熟,不再受道德观念的束缚,遵从了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真挚的爱意也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王玉梅也从一心挂念徐全有到收回送给他的荷包,真切希望两兄弟能互相照应、安全归来。她放下了儿女私情,一心投入到为前线运粮的行动中,有志向、有学识的她最后成为一名延安大学的大学生。在痛失亲情爱情后,她没有消沉、低落而一蹶不振,反而坚定自己茁壮成长的步伐。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身心投入到解放新中国的崇高理想中。

战火的摧残没有打倒英雄的晋绥儿女,反而苦难的磨砺升华了他们壮志的一生。李家宝从身经炮火攻击而虚张声势的胆怯到受刘胡兰同志英雄事迹鼓舞而毫不犹豫冲向战火的思想转变,鲜明地体现出晋绥子弟与生俱来的成长觉悟和勇于承担使命、贡献自我的革命精神。老革命王运波年轻时打鬼子断了腿,年老时依然为革命尽心尽力直至壮烈牺牲。他英雄的一生如灯塔般在吕梁山上永驻,迎接着晋绥子弟兵得胜归来,注视着晋绥大地拨云见日,晋绥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剧中这些有血有肉,又充满情感深度的人物形象,他们的遭遇和感情波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面对挑战与困境,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不仅在个人的成长中,也在集体的行动中,时刻彰显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晋绥儿女身上熠熠生光的革命品质。在极具辨识性的吕梁方言渲染下,体现地域特色的临县三弦艺人弹唱衬托下,每一人物性格都跃然舞台之上。在舞台灯光、音效、布景等营造之下,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乱的时代,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坚定选择为人民、为家国而战的崇高理想。

时空转换下的舞美设计渲染出晋绥儿女的大爱无疆

该剧舞台设置巧妙地将晋绥地区的地理特色与战争氛围相结合,不同的时空转换节奏,营造出一种真实且震撼的视觉效果。灯光、音效、道具等舞美元素的恰当运用,为剧情的有序推进和情感的适时渲染提供了有力支撑。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展露无遗,使得整出剧更加生动感人,观众也能够深入体验到剧情的起伏变化。

剧中极具吕梁特色的伞头秧歌、三弦书和极富地域风格的版画设计,与现代话剧艺术完美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表达,处处蕴含着晋绥儿女的大爱无私。动听的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悠扬开场,热闹喜庆的锣鼓与伞头秧歌欢送着子弟兵,苍劲的临县三弦书细说着情感纠葛与命运变换。这种多层次、深意蕴的舞台呈现,快速地营造出晋绥儿女苦难生活中最动人的场景。依靠红色焰火光效打在版画塑性的吕梁山上构建战火纷飞场景,在一阵阵枪炮袭击声中如临战场,震撼人心。第七幕中,晋绥子弟兵前仆后继地冲上小南山壮烈牺牲,脱下的军装堆叠成山,在背景红色山的映衬下,形成巍峨的军人意象。尾声中,整个班只剩全有和家宝两兄弟坚挺,为拿下小南山给兄弟们报仇,他们毅然冲上山头,血染整个山坡。在山顶定格的躯体如红色丰碑一样,渲染出晋绥儿女的自强不息和大爱无疆。

舞美设计则将有限的舞台布局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空间,前后台景、左右台景不同时空的即时转换,省去了传统话剧舞台上下场程序,不仅调动了舞台叙事的实效性,更提高了观众观剧的体验感。第一幕中,玉梅、全有、家宝三人在舞台前区为爱争夺荷包时,后区老人们也在为三人的情感争论不休。舞台前后景两组群戏不同时空并行发展,一组群戏在行进,另一组则光暗定格做背景。第二幕中,在组建支前运粮队的过程中,李清河和王运波不同的态度在舞台空间转换之下更具象化。舞台左右景分别设定为临县李家窑和兴县巡检司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村子,悬挂于舞台上空的窑洞型窗棂将两个空间艺术化为窑洞内外,窑洞外的李清河为守护村里仅剩的78盏灯不愿去冒险,窑洞内的王运波即使腿脚不便也奋勇当先。这种直观的剧情展现能将戏剧内藏情感持续放大,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院落,参与人物的一举一动,真切感受晋绥儿女所历经的那段深沉、厚重的红色岁月。

一片热土,一腔热血,足以书写一段动人故事。作为一部原创话剧,《晋绥儿女》在展现红色历史、传承晋绥精神、启迪大众思考等方面表现出色。该剧巧妙的故事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出色的舞美效果,成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情感共鸣的舞台世界,不仅展现了晋绥儿女勇于牺牲奉献的大爱,更传递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