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希望生出芽 ——看话剧《右玉》有感
2024-09-2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小东当一件事的成功率达到多少你才会去做?做成这件事有多大的把握你才会坚持下去?当我们穿梭在以效率为口号的现代企业,列着计划表、数据图权衡利弊,似乎就再也想不起70多年前的山西右玉,有几代人用尽一生同风沙战斗,他们没有一眼就可定成败的数据柱状图,他们不会用人工智能趋利避害躲避风险,他们有的只是一片对绿色的想象和简单到只剩三个字的信念:活下去。话剧《右玉》试图在70多年的时光流转中再次唤醒我们最原始最纯真的愿望,唤起“功成不必在我”的“右玉精神”。
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共同举办的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右玉》作为我省唯一入选剧目,描绘出一代代右玉人不困于风沙之下的坚韧群像,他们为了绿水青山不懈奋斗和与天斗与地斗历久弥坚的精神,预示着我们到底应该追寻什么样的目标和意义,面对无数伸手就能够到的功利,《右玉》蕴含着一份鲜活而厚重的方法论。
现实意义与诗意空间相融合,“右玉精神”在方寸舞台中注入观众心流。开场前,剧中角色的种树工具就先于叙事之外暴露在观众面前,依托唐汉元的当代时空线索,它们在“博物馆式展览”中完成了意象重构,老年唐汉元与文物般的老物件重逢,被浓缩在“玻璃展柜”中的“右玉精神”也随之穿过70多年的云烟直扑到观众面前,似乎被定格,但又与剧中角色浑然一体。开场后,让我惊喜的是主角的服装设计非常吸睛,新型数码印制作工艺让整体服装充满油画感,质感很强,既保持了右玉农民原生态的生活实际,也符合现代视觉审美规律。对于舞台空间来讲,视觉最佳区域放置了可旋转的龟裂土地和一棵苍虬裸露的树干,既作为舞台语言交代故事发生的特殊地点,也借由此隐喻挣扎在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他们被风沙磨砺的脸庞、他们佝偻在荒漠下的身形、他们小心翼翼呵护的绿色希望。在整场演出中,编导打破“第四堵墙”,不断插入老年唐汉元作为旁观视角插叙,在写实中融入表现,在现实中结合诗意,总的来说,编导在丰富的探索中形成了关于生命、生态、生活的创新表达新路径。
本剧由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编剧马连伦担任编剧。回想上次看到马连伦的作品还是廉政题材话剧《于成龙》,当时就被他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所吸引,于成龙在他的笔下有血有肉,真实感十足。这部《右玉》依然不落俗套,与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联手,将右玉这片土地上的青春、热血、奉献、牺牲、希望展现出来。右玉人被困难压弯了腰,但从没被压垮。“右玉人的脊梁,也是树的脊梁。树扎在这里,人也扎在这里。永生永世,扎在这里。”这是右玉人的写照,也是“右玉精神”的内核。
为人民而演,为时代而歌,《右玉》这首长篇叙事诗让观众再次被“右玉精神”打动,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一株株绿了又黄、黄了再绿的树苗中具象化了。这是属于山西人的“右玉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品格。
(作者系山西省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