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跨年新戏《迷幻》:以“你是谁”开启自我认知之锁

2025-01-1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淼
《迷幻》剧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一个房间,两个男人,三次枪响……试探、接近、打破、反转,舞台上的每一次出人意料,都吸引着台下的观众去解开人性深处的谜题。1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跨年新戏《迷幻》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圆满结束首轮演出。作品试图用一把名为“你是谁”的钥匙,开启关于自我认知的锁。

《迷幻》由法国剧作家施米特创作,创作灵感源于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其中14个变奏曲分别献给不同的人,但每个变奏曲到底对应了谁,是作曲家留给听众的悬念。

故事围绕两个人物展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克和以记者身份闯入的拉尔桑,开始了一场看似普通的采访。话题围绕作家新出版的作品展开。作品中与作家通信的女人,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构?故事是写给谁的?故事中谈论的到底是谁?他们彼此对峙、怀疑、试探、寻找,在循环往复的变奏曲中,谜底逐渐清晰……

从2008年动议到2024年建组,《迷幻》经历了16年的等待。当年创作团队中的冯远征、徐昂和音响设计郑晨依然还在,只是换了角色、多了沉淀。

原本准备出演、如今成为导演的徐昂认为自己现在对于作品能够看得更加明白。“原来我觉得这部戏有很多把锁,需要很多把钥匙,现在我觉得其实只用一把钥匙就可以打开所有的锁。这把钥匙就是‘你是谁’。”徐昂说。

徐昂在进入剧院之后,排了不少男人戏,这部戏也是如此,两个男人在一起聊了近两个小时,聊完后感觉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一直不在的女人非常清晰的面目。“我们提出谜题,然后解这个谜,然后再给观众展示我们解题的思路。”徐昂认为,这更像一个填字游戏,通过剧中人物不断透露出的信息,观众能够一点一点拼接出事情的全貌。甚至在节目宣传册上,都设计了填字游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但该剧的看点远远不是悬疑,观众参与其中的意义也并不是在寻找一个真相,而是在解题过程中,收获与剧中人同样的困惑与撞击,在情感和人性深处找到共鸣。

两个角色在你来我往中,上演的不只是一场“极限拉扯”,更是探讨了关于人性的主题。这样的一场表演,观众看到的是层层剥离的惊喜,对演员来说,则是全新的突破。

“2008年看剧本的时候觉得不难,可现在觉得特别难,当初只是解读了两个男人在谈论一个女人,但其实在两个男性的一来一往中,体现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复杂的人性,是全人类都在共同面对的问题。”出演剧中人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克的冯远征表示,“这种角色的转换和表演上的重新探索,对我而言也是一次表演的洗礼。我从心底还是期待每一部戏自己都能有进步,而不是重复自己。”

舞台上,冯远征饰演的作家,看似孤僻实则内心涌动着丰富的激情。他带领着观众一起经历疑惑,寻找线索,找到答案。

剧中饰演拉尔桑的特邀演员闫楠则是首次在北京人艺舞台亮相,虽然以往有着不少表演经验,但他表示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是要去掉自己的表演习惯。“这个剧本具备一个优秀剧本的所有元素,有深度、有可看性、有交流,但是难在表现人物的多重性,需要从文本入手,找到‘抓手’,与观众建立一种联系。”闫楠说。

《迷幻》的舞台美术设计别具一格,令观众如同置身于主人公诺克的居所中——一座封闭静谧的海岛上唯一的建筑物。完全开放的洗手间、清冷的光线,营造出一种离群索居的氛围;随处可见的手稿、堆叠的书籍、壁炉里燃烧的火苗和台灯渲染出的气氛,又在疏离中构建了一丝暖意。考究的细节处处展现出人物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剧中人的内心世界。就连剧中人物的服装也暗藏玄机,不仅代表着人物的身份,也暗示人物内心不同的角色,这些设计都会带给观众足够的线索,吸引观众去剧中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