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则敬:演员是舞台的主人
2025-04-10 发表|来源:文汇报|作者:奚美娟
上海人艺的导演庄则敬老师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演员是舞台的主人”。
我第一次对这个观点有清晰的感性体验,是在参与演出莎剧《柔蜜欧与幽丽叶》的过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到上海人艺工作没几年,有幸参加了这个剧组,并担任幽丽叶一角。这个戏是由黄佐临先生和夫人丹尼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庄则敬老师是三位执行导演之一(另外二位是嵇启明和陈奇)。那个时代呵,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活跃着一批老艺术家,表导演群星璀璨。说他们是老艺术家,其实当时也只是人到中年。噩梦一朝醒来,所有人都精力充沛地投入了新的艺术创作。我辈也当风华正茂,和前辈们在一起,经常感觉自己像一块海绵,全方位地吸收着各种营养和不同的知识点。
庄则敬老师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是上海人艺的一位优秀演员,后来改行当了导演。我进上海人艺工作后,庄老师和我有过好几次合作。他的孩子和我们这批刚进单位的青年演员年龄相仿,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因此,有时感觉他还像一位慈祥的家长。记得有一回,上午排练结束,大家纷纷去食堂打饭用餐。庄老师突然走过来对我说:上午排练累了,走,跟我去外面吃。于是,我们骑上自行车从安福路单位出来,到淮海中路东湖路口的转角处,那里有一家沪上挺有名的意式西餐厅天鹅阁。我开心地跟着庄老师饱食了一顿西餐。
与胡思庆老师一样,庄则敬老师也参加过苏联戏剧专家在中戏举办的表导演进修班。听说庄老师在考试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年苏联专家库里涅夫在考试前曾看过他的话剧演出,对他的演技极为赞赏。在考场上,担任主考的库里涅夫认出了庄则敬,就对他说:“你的戏我看过,你不用考了。你愿不愿意做我的助手?如愿意,请你下午就来参加我们的考试工作。”这个今典我在刚进人艺时就听说了,心里对他肃然起敬。作为他那一届进修班的班长,庄则敬老师在学习期间付出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心血,同时,也近距离获得了更多艺术专业上的领悟。他儿子庄璞曾给我看过一张当年进修班学生与中外专家的师生合影,照片中,一个个都是后来在我国戏剧与电影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中流砥柱式的人物,有电影界的于蓝、田华、张平、姚向黎等,上海戏剧界的庄则敬、胡思庆、徐企平、嵇启明、周谅量、武汉人艺的胡庆树等等。照片里还有孙维世与黄佐临夫人丹尼,那时,她俩是作为我国戏剧界的专家在这个进修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
庄则敬老师年轻时,曾在舞台上塑造过众多风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参加了《烈火红心》《关汉卿》《上海战歌》《激流勇进》等剧的演出。其中,《激流勇进》是1963年参加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的获奖剧目,庄则敬在剧中担任主角王刚。他身材高大魁梧,声音宏亮好听,在“火车头上作画”“炉前抢修”等场面中表现了非凡的气度。表演风格质朴爽朗,细腻动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单位的新人演员,我们经常能在剧团前辈那儿听到对他的评价与赞赏,戏剧家李健吾先生也曾评价庄则敬是一位出色的性格化演员。
庄则敬老师认为:演员是舞台的主人,舞台上的人物是一剧之灵魂。演员要从人物行动中去感悟戏的主题。这些心得,可以说是庄老师长年舞台实践中的深刻体会,也是他从演员改当导演之后,最想告诉青年演员们的金玉良言。在《柔蜜欧与幽丽叶》的排练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庄老师始终希望给予演员自由松弛的状态。他经常和我说,在台上不要紧张,你精神上一紧张,什么人物感情都体会不到了。带着紧张情绪演戏,就像是把自己“拎着提着”说话与行动,怎么可能去正常感受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呢?他还说,要做到脱离紧张状态,只有一个途径,演员要用心体验剧中人物此时此刻对人对事的真实状态。记住,是人物的,不是你自己的。要在前期做准备工作时,把人物分析做细做透。演员在排练场和舞台上如总想着你自己,就会有杂念。要去掉杂念。真正的好演员,杂念较少。……我走出校门进入艺术院团工作之初,有庄老师这样既有艺术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演耳提面命,不断提升我的艺术起点。
《柔》剧是上海人艺八十年代初,在全国较早开启演出莎士比亚戏剧的一出戏。这是院长黄佐临先生的心胸与眼界,也是他启用世界名著来培养青年演员的计划。《柔蜜欧与幽丽叶》中译本在我国不止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朱生豪先生的版本,通常译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我们的演出用的是曹禺先生的译本。我很喜欢这个译本的语言的诗性化表达,尤其像剧中男女主角的一见钟情、阳台会等著名片断的台词,不仅给予观众极美的观剧享受,演员也受到美的熏陶。(顺便说一句,我的演剧生涯中,有幸两次在舞台上相遇了曹禺先生的剧本,一次就是《柔》剧中译本,另一次是2003年巴金先生百岁生日时,我参演了曹禺先生改编的话剧《家》。)为了让青年演员更好地体会和传递莎剧台词的深厚内涵及韵味,佐临院长还安排了资深演员陈奇老师进入导演组,专门负责辅导台词。那个时候,单位多年不演世界名剧,以庄则敬老师领衔的导演组,为排练《柔》剧作了大量准备,还请来了舞蹈学校的老师,每天在我们正式排练之前,给剧组演员们教授西方的宫廷舞等各种舞蹈。大家在排练场的热情很高,创作氛围极好。
一位好的戏剧导演,他有方法和能力把演员内心的真情实感,通过排练,引向戏剧人物在舞台上建立的艺术生活,指导演员在塑造人物时渐渐学会去繁从简,学会在一场戏中抓住主要人物关系发展的细节,在一段台词中发现主要台词的特征在哪里。青年演员如何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是需要有经验的导演,通过一次次舞台实践去启发引领的。当年,像我这样的青年演员,在上海人艺的一众好导演的正确方法指引下,自然进入一个塑造人物的良性循环轨道,奇迹就可能会发生。在《柔蜜欧与幽丽叶》的演出中,有一场戏的内容是这样的:柔蜜欧与幽丽叶这两位仇家子女的真心相爱,得到了神父的支持。这一天两人相约一起来到神父那里,在他的见证下,幸福而秘密地完成了婚姻誓约。这出戏当年是在茂名南路的上海艺术剧场(今兰心大戏院)演出的。在某一场的演出中,柔蜜欧与幽丽叶在舞台上,背对观众,面对神父,庄重地跪下,然后,举起手来举行婚誓仪式。这时,我突然在舞台上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恍惚中觉得自己好像飞出了自身的肉体,来到了观众席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着这一对情侣的甜蜜时刻。我似乎见到了舞台上的自己这一刻的美丽造型,同时也似乎拥有了观众视角,见到了幽丽叶在那一刻留给观众的美好姿态和清纯的样子。好神奇!难道这就是演员进入创作的自由王国,自我和人物浑然一体的瞬间吗?在庄则敬老师的指导下,我第一次在舞台上感受到了仿佛是灵魂出窍、自由自在的艺术状态。当然,这样的瞬间,不是每一场演出都能获得的。
庄则敬老师热爱艺术,对工作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他在六十多岁英年早逝,极为可惜。我还清楚记得1993年某一天的下午,我在家里接到了他夫人茅君瑶老师的电话,她在电话中哽咽着对我说:你庄老师走了……我瞬间哭出声来,为自己痛失一位家长式的前辈与导师。对我来说,庄则敬老师的存在,就像身边有一面永远的镜子,在年轻从艺生活的日常里,是一股提醒、点拨和信赖度极高的能量。他夸奖你不会过度,他批评你也不留情面。有时候我得闲静思,回看自己的成长经历,觉得自己的幸运,就是有缘在上海人艺像庄老师那样的一众师辈们的手里,被调教过技能,被影响过艺德。他们甚至爱心中的艺术更甚于爱自己的生命。
有次,一位80后记者采访时和我聊天,她说,您是我认识的演员里比较理性的,一般演员不是都很敏感与感性吗?是啊,话虽是这么说,但一个演员如果仅仅有敏感和感性是不够的——演员需要理性的力量,他才能意识到,一个演员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舞台上真正的主人。
文艺评论
-
舞台创演不能“唯大制作论”
舞台艺术作品演出时间的长与短,其实是一个辩证的话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