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带来别样感动”话剧《沙枣树》在山西大剧院上演
2017-09-0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孙轶琼“我愿意做一棵沙枣树,扎根在新疆,守护这荒凉的土地……”6日、7日,我省援疆话剧《沙枣树》在位于省城的山西大剧院上演,助力山西首届艺术节。该剧是山西省话剧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文化馆一同创排完成的,见证了两个省份的友谊,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曾经在戈壁滩上默默奉献屯垦戍边的兵团人、知青的生活,以及他们别样的青春。
1 两代人的对话直击心灵
时下,很多年轻人都会问,什么是奉献?在《沙枣树》中,90后的主人公黄珊珊就有这样的疑惑,所以她来到了老一辈人曾经奋斗过的新疆兵团第六师蔡家湖,在那里,她听到了英雄知青周春山的故事。一场两代人的时空对话由此展开。
1965年,天津小伙周春山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励志务农。一年后,他被确诊为白血病,却依然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在渠坝决口之际,跳水抢险,导致心力交瘁,不幸去世,时年27岁。2017年,18岁的黄珊珊来到了蔡家湖,在她的印象中,周春山爷爷是奶奶口中的英雄,可是她却无法理解周春山的做法,为什么要去新疆?为什么要执意带病工作?于是,那段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了,周春山扎根新疆,甘于奉献的种种也被历史重现到了舞台上,而年轻的黄珊珊,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她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问题,与周春山来了一段精神的对话。
“你的使命是什么?不应该是进国企?考公务员?”
“我的命运早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使命……”一段简单的对白,呈现了两代人的信仰和价值观,通过这样的碰撞,让人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内心,拷问自己的灵魂。
2 那个年代的故事令人震撼
安兰,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副主任,也是我省舞台剧知名编剧之一。当初接到这样的编写任务,安兰第一时间去了五家渠,听着周春山等一批知青的故事,看着昔日知青现在的生活,她觉得那是心灵的洗礼,决定把他们搬上舞台,让更多人知道老一辈人的故事,她认为,这是一个编剧的职责。
“这样的采风真是一场洗礼,让我特别震撼。我见到了和周春山一起到新疆的天津知青,这位老人已经70岁了,她的穿着和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区别,但黝黑粗皱的皮肤后面掩饰不住老人姣好的面容,想必年轻时也是个漂亮的人。”老人告诉安兰,她是16岁的时候到五家渠的,回忆起曾经的过往,老人没有一丝埋怨,而在安兰心中却开始犯嘀咕,“天津和五家渠的生活简直没有可比性,直到现在五家渠的条件也很一般,所以我就问老人 你后悔过吗?没有想回去过吗? 老人一脸真诚地告诉我, 不后悔,也不想回去了,这日子过得挺好。 ”提起这件事情,安兰的声音有些哽咽,当她未到五家渠之前,无法理解这一辈人的理想和信念,但看着老人诚恳的脸,回味着她见到的一切,顿觉坦然,“这就是老一辈人的情操,是他们对祖国,对社会最为真挚的热爱。”
作为编剧,安兰特别希望这部剧让年轻人看到,“我想让他们看看,自己的祖辈是怎么做的,让年轻人明白青春和理想的含义。”
3 文化援疆加深山西新疆情谊
《沙枣树》讲述的是新疆的故事,但背后创作的团队以及部分主演,是山西省话剧院的班底。这是我省在文化援疆项目上的又一成就。
从经济援疆到干部援疆再到如今的文化援疆,我省一直走在对口援疆省市的前列,援疆方式也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合作发展。此次创排《沙枣树》,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省话剧院出全力,打造了国内高水平的舞美、化妆、道具、灯光、音效;演员方面,当地没有专业的院团,大多都是文艺爱好者,而省话剧院派出了该院的实力派中青年演员,一边演,一边教,用该剧导演梅玉文的话说,“你现在看,舞台上根本分不出谁是专业演员,谁是业余演员。”这点,把文化援疆的宗旨和意义落实到了每一步。
杨军是剧中“丁连长”的扮演者。早在1974年,他就扮演过歌剧版本的“周春山”。多年来,虽然一直在当地文工队工作,偶尔在晚会中客串一下没问题,但是要独扛大梁演一部戏,他直称自己业余,“通过《沙枣树》,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看到了专业演员的基本素质,也让我们明白了自己要加深哪方面的修养。而且通过这部剧,加深了山西和新疆人民的情谊。”
在《沙枣树》之前,山西的文化援疆工程就深入到了五家渠市,“近年来,山西创作的每一部剧都会在五家渠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不少经典的剧目,欣赏到了高质量的演出。尤其是省话的《生命如歌》,在新疆巡演了两个月之久,所到之处人流攒动,一票难求。”据五家渠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久之后,晋剧《日昇昌票号》也要去该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