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资讯 >

奋进的山西需要多元化舞台表达

2019-06-05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闫昕

话剧《为我先锋》为我们诠释了敢想敢干、用智慧与勇气书写新时代传奇的工匠精神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资助项目、省话剧院创排的我省第一部工业题材话剧《为我先锋》是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为创作原型,讲述了太重人勇接国际订单,大胆技术创新,最终掌握核心技术、打开国际市场的故事。在压力、困难面前,是放弃还是坚守?是故步自封,还是挑战自我、大胆迈出第一步?太重人该何去何从?作品用环环相扣的故事和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观众:太重精神就是敢想敢干,大国工匠就意味着担当责任,只有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才可能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全剧艺术地塑造了太重人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精神和敢作敢当的魄力,精心刻画了柳岚、罗达明等工程师忘我献身的舞台形象,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身上勇敢智慧、为国争光的不屈精神。剧中还通过形体表演成功塑造了工人群像,展现了工人力量,丰富了观众视觉;极富太重特色的“鼓舞”更是成为全剧点睛之笔,鼓舞人心,振奋精神,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近年来我省创作的第一部工业题材舞台剧,我们欣喜地看到,话剧《为我先锋》为我们诠释了敢想敢干、用智慧与勇气书写新时代传奇的工匠精神,在全省舞台剧创作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积极意义。该剧从一个侧面回答了文艺工作者如何在选材上寻求突破、进行主旋律创作的问题。

一段时期,受惯性思维影响,我们对主旋律创作并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一度表现出选材窄化倾向,主要集中在廉吏、乡贤、英模等少数几个乡土文化资源领域,思路无法打开,甚至出现短时期内选材扎堆、剧目雷同现象。在选材方面限于一隅,跳不出固有思维,逐渐走上自我窄化的创作之路,久而久之,势必会带来作品精神高度上的自我矮化,势必会走弯路。这既不利于舞台艺术“百花齐放”局面的形成,也不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固然,作为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创作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责无旁贷,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乡土之外尚有一片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等待我们去开垦、去耕耘、去收获。

实际上,只要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表现人类共通情感,讴歌生命永恒价值,都可以而且应该纳入我们选材创作的视野。回望我们熟悉的优秀舞台作品会发现,无论是京剧《锁麟囊》对人生况味的深入描摹,京剧《将相和》、晋剧《打金枝》对家国情怀的情境化、生活化书写,还是豫剧《程婴救孤》对传世经典的再挖掘,抑或是昆曲《春江花月夜》对文化经典的致敬式阐释、淮剧《小镇》对人心人性的震撼拷问,都是在题材丰富性基础上开展的艺术创造;无论是话剧《茶馆》对埋葬三个时代的细腻表达、《窝头会馆》对时代百态的惟肖刻画,还是《父亲》对时代变迁中父辈情怀的准确把握,无论是《伏生》对文化与传承的独到解读,还是《红旗渠》对激情岁月的审视铭记,抑或是《特赦》对法理情理的深刻反思,都是在题材丰富性前提下打造的艺术丰碑。可见,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无论是现代戏、传统戏,还是新编历史剧,都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丰富选材的广博采撷、深入开掘和准确把握。当然,对于戏曲创作而言,题材的准确选择还应该建立在科学把握本剧种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尤其是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资助下,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的选材范围有了很大拓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从晋剧《于成龙》到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从京剧《长乐未央》《文明太后》到道情现代戏《吕梁护工》,从话剧《甲午祭》《谍杀》,到最近推出的话剧《为我先锋》、晋剧《雄关娘子》,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等均有涉及,题材的类型、广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突破。与此同时,群众还希望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在拓展题材的前提下,夯实基础,厚积薄发,在广度的基础上增加厚度、锻造高度,构筑起广博高原的同时,用高超的艺术水准屹立起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高峰。重新审视话剧《为我先锋》,除了选材上的突破之外,让人为之感动的工匠精神,剧中所体现出的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民族精神同样振奋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书写新时代中国精神,这是文艺创作的灵魂支柱。一部好的舞台作品,不仅要在情节上引人入胜,还需要让人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要有这样一个魂。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时代巨变,深厚悠久的文化遗存、历史积淀,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灵感和无限可能;开放的胸襟、全新的视野,必将为我们的舞台创作插上起飞的翅膀。

奋进的山西需要多元化的舞台表达,纷呈的舞台艺术需要精彩的山西篇章。讲好山西故事,我们任重道远;传播山西声音,我们信心十足;树立山西形象,我们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