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引发戏剧狂澜
2019-08-28 发表|来源:北京晚报|作者:王润 阎彤25日晚,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的8小时超长大戏《静静的顿河》结束北京站演出。连日来,该剧在天桥剧场掀起了戏剧狂澜,成为了京城近期最受瞩目的文化现象。众多戏剧界、文学界、艺术界专业人士和热爱戏剧的观众们,一起在剧场里度过了不同寻常的难忘时光,他们跟随着俄罗斯青年演员们的呼喊、舞蹈、吟唱而起伏,沉醉于舞台上那个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世界。坚持在剧场里看完8小时大戏的,年龄最大的超过90岁。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享受,而对于戏剧界来说,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静静的顿河》在北京的两场演出,每天谢幕时,都会迎来如潮般的观众掌声,很多观众都会起立向导演和演员们鼓掌致敬。让大家惊叹的是,台上这些演员如此年轻,但表演却如此细腻、自然、准确,并且连演8个多小时依然激情饱满,感动人心。
观众席中有不少知名人士。首场演出时,90岁的原北京市政协主席王大明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剧场,一直看了8个多小时的演出。王老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俄罗斯情结,看这个戏,让我回忆起了很多当年的往事,非常有感触。” 当晚演出于凌晨2点40分结束时,一层观众全部起立向演员们鼓掌致敬。81岁的导演陈薪伊看完首演后,特别高兴地告诉记者:“我这个年龄,看完全程都没感到疲倦。太好看了!太有价值了!我15岁就看过《静静的顿河》的小说,后来又看过电影,今天看演出,被舞台上的表演震撼了,我一直都在回顾那些岁月和记忆。”
知名演员濮存昕看完演出后由衷感慨道:“这些演员非常年轻,但是他们能量很大。其实我们也演过类似的作品,比如《白鹿原》,但我们还没有从沉重的土地上飞翔起来。谢谢《静静的顿河》,我开眼长见识了。戏剧的长篇,比起演绎那段历史和俄罗斯广润的土地就不算长。巨大能量的精彩表演,舞台巧妙简洁而多变,俄罗斯、哥萨克民族独特的性情都强烈地震撼着我。看别人的戏,想自己的事,我也很想在舞台上像他们一样激情又充满舞台想象地创作角色。”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在首演结束后也惊叹道:“我没想到凌晨三点演出散场时,观众们还充满着这样的热情;也没想到俄罗斯演员演了八个小时,他们的激情还是那么饱满!观演互动如此热烈,本身就是对这个戏的肯定和褒奖!导演将原著四本小说的体量处理成8个小时的作品,张弛有度,手法娴熟自如,娓娓道来,让观众看得毫不枯燥,他的导演功力和对戏剧艺术的解读能力,都值得中国艺术家借鉴欣赏,互通有无。这些俄罗斯演员的能力也非常棒,他们对文本的解读非常准确。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已经对现实主义表演方法掌握的如此娴熟,创作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在近九个小时的观剧过程中,我没有感到疲劳和困倦,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很喜欢这部作品,受益匪浅!”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彭涛教授评价道:“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关于顿河哥萨克民族生存的史诗,主人公葛利高里徘徊在宗族观念与爱欲之间,徘徊在红军与白军两个对立阵营之间,徘徊在良知与生存本能之间。这样经典的优秀作品,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有着特殊的启迪意义。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带领彼得堡戏剧学院的一批弟子,将肖洛霍夫的名著搬上舞台,演员的表演令人赞叹:他们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准确而细致,形成了强大的‘整体性’,演员形体表现力极为突出、震撼;舞台设计简洁而富有诗意。”
著名画家陈丹青看完戏后第二天还在回味作品,他说:“这个戏唤起我年轻时对俄罗斯文化的向往和激情。我昨天做梦都是戏里的场面,醒过来脑子里也都是剧中那些动人的片段。能够引进这样的作品,真的是太牛了!”
不仅很多熟悉俄罗斯文学艺术、有着俄罗斯情结的专业人士盛赞该剧,《静静的顿河》同样也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一位二十多岁的90后观众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话剧了!真没想到台上这些演员也都是90后,跟我是同龄人,但他们把我带到了那段历史,那片土地。他们扮演老人,并没有刻意化妆成老年人的样子,但他们的表演让我信服,让我为这些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