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国之瑰宝 ——看话剧《工匠世家》
2019-08-28 发表|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欧阳逸冰已有110年的话剧,是诞生它的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辽宁人艺的新作话剧《工匠世家》,正在努力成为当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面镜子。
这里没有直白的宣教,而是精心地塑造了两个令人感叹不尽、遐想不尽的工匠形象:宋振远和二两半。
他俩是一对师兄弟,师父却是宋振远的父亲。然而,宋师父却偏偏疼爱二两半,因为他比自己的亲儿子机灵。又一个“然而”是,不够机灵的宋振远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获得了科技进步奖,当上了劳模,并且儿子留洋,成了机械博士。第三个“然而”是,宋振远器重自己的徒弟,二两半的儿子铆工陈兆江,却和自己的儿子机械博士宋海波一谈就崩……
在这样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关系网上,以进口平衡机的突然“趴窝”为支点,搅动起了人物之间一次又一次的风波,揭开了主要人物一层又一层的内心隐秘,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本剧提供了非常具有思辨意义的课题:
工匠精神不是概念的,而是具体的,鲜活的,有血有肉。
先看宋振远。这个退休老劳模对进口的平衡机爱若亲子,一进厂就围着它看个不够。不光是因为这台检测机器价值6000多万元,更因为全厂生产的压缩机必须经过它的监测才能够下线。他不厌其烦地琢磨它,“服气但不服输”。倘若在30年前,他还真想自己动手,也能做出这么一台……突然,他心爱的平衡机趴窝了。他心如针扎,生产要中断,难道只能高价邀请出产国派专家来修理?那要很多钱……更重要的是,作为工匠,乍着两只手,无能为力,丢人啊!这种高度责任感被儿子理解为“蛮干”,他怒火中烧。然而,在动手碰平衡机之前,他把儿子提供的平衡机结构图等全部资料都翻烂了,完全接受博士儿子提出的,打开机器,进行大修的45条刚性条件,还争取到师弟,能工巧匠二两半一起干;博士儿子、铆工徒弟陈兆江也都集合在他的身旁……
再看二两半,外表落拓不羁,挣小钱喝小酒,有时还会发发牢骚,吐吐不满,但在他内心深处珍藏着最光荣的记忆。他对儿子陈兆江说:“翻翻东北重装的老底,就知道你爸是啥能量!”不错,他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能量,那就是他要三两酒举起的三个指头怎么就变成了两个半指头(二两半)。那是他们接受了最艰难的军工配件制作:一根头发丝几分之一的精度,他把手指垫在了配重块的钢丝绳下面,配件制作成功了,但他半截无名指却被钢丝绳勒断了……
这就是真正的二两半!
而《工匠世家》又在自己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中,赋予“工匠精神”以勃勃生机,阐述着它是国之瑰宝。
有这样的工匠精神,必将点燃起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之火。
作为现实主义戏剧,编导坚持在典型环境中真实地再现典型性格,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没有躲避和粉饰生活。
如果说机械博士宋海波对父亲一次又一次“泼冷水”,实际上是进步的时代对老工匠们提出了再学习的严峻挑战,那么,陈兆江的家庭遭遇,则尖锐地反映了工匠精神时刻都在面对拜金主义的侵蚀。媳妇傅春燕和师弟宋海宁(宋海波的堂弟),一内一外,先是威逼利诱陈兆江跳槽,出卖自身劳动力;再挤对他高价出卖专利技术;最后,竟然窃取他的技术倒卖给外人。傅春燕的撒手锏就是“离婚”两字,不断地以此来折磨诚实的陈兆江,宋海宁则以亲密的师兄弟关系不断地勾引憨厚的陈兆江。可敬的是,陈兆江像他的师父宋振远一样,坚如磐石。
由此看来,工匠精神的焕然发光,不仅仅需要内涵(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纯正,还需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的人格力量。
雨果曾经这样说过:“戏剧应该是一面集中的镜子,它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影,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话剧《工匠世家》带给我们的鼓舞和思考,正在成为这样一面“集中的镜子”,把工匠精神“化为火光”,化为时代之光。(作者系剧作家、戏剧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