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资讯 >

话剧《长安第二碗》:留住40年社会变迁中的老味道

2019-08-3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秦 毅

“40年前,家里为送二宝当兵,煮了一锅葫芦头泡馍,你们兄弟几人饿得前胸贴后背,到最后还是相互谦让着给我们留下了这堆碎馍……”40年后的秦存根在家宴上这样说,并将保存在宝盒中的碎馍端给了为分房闹得不可开交的儿女、儿媳。老爷子的意外之举不但让台上的“众儿女”震惊,也让观众深思……

8月23日至30日,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执导、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历时3年策划创排的现实题材剧目——《长安第二碗》在西安易俗大剧院展开首轮演出。该剧通过聚焦开葫芦头泡馍馆的秦存根一家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该剧在肯定物质丰盈让生活越过越好的同时,也借秦存根的口,把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呼唤、对社会精神价值的追寻呈现在观众面前。

编年史笔法展示社会变迁

《长安第二碗》大幕拉开时,展现给观众的是1978年时的场景。虽然得为一家人吃饱肚子发愁,但一家之主秦存根还是不由自主地感叹:“老秦家活出头了!”因为二儿子秦二宝参军的事居然成了,这对于“成分高”的老秦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紧接着,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广播声中,一度关张的秦记葫芦头泡馍馆重新开业。

《长安第二碗》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展现中华儿女拼搏向上、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过程。该剧时间跨度40年,选取了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5个时间节点,既表现出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足,也呈现出各种思潮及种种利益的冲撞。40年时光,秦家兄弟姊妹7人一一长大成人,或子承父业,或参军报国,或步入仕途,或投身科研,或醉心戏曲,或随波逐流……在悲欢离合中,秦记葫芦头泡馍不变的老味道里,潜藏着某种永恒的东西直抵人心。

在这部剧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人生的兴衰际遇,还能以小见大看到西安城40年的变化,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

《长安第二碗》制作人、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这部剧里有每一个西安人的真实生活。在家门口演西安人的故事,演得好不好,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陈彦表示:“活得焦虑不安已是当下很多人的症候,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文艺创作应努力让生活说话。”

现实思考让剧作更有味道

“剧中主人公名叫秦存根,这个名字大有深意。无论是开张做买卖还是处世为人干事业,都要存下历史的根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观众陈子清评价。

剧中,时光飞逝,秦存根老去了40岁,但无论第一幕还是最后一幕,他手中提着的那盏灯却从未变过。其如同一个闪耀的意象带人们感悟初心,品味坚守的意义。

“我始终希望笔下的人有一种自强自立的意识,不靠天、不靠地,活得周正、硬朗。这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时代觉醒。”陈彦表示,任何历史时代,忠诚、孝敬、仁爱、诚信这些品质都不应缺失。

查明哲表示:“这部剧演出的现实意义在于让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一起交流、相互提醒、共同思考,在思辨、求变、改变、巨变中保存和守望‘不变’,共同探索和求解‘我是谁’这样一个古老却永恒的人生课题。”

作为“西安话剧院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二重奏”,话剧《柳青》讲述了1978年之前30年的故事,《长安第二碗》的故事则是从1978年开始讲述后40年的故事,观看这两部剧,其实就是看西安人70年的奋斗史、创业史。

演出中,剧场内不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甚至有不少“老西安”潸然泪下。这除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反映与观众记忆的高度吻合外,还在于作品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理性思考为社会发展凝聚价值认同。

关注现实是文艺院团的担当

现实题材的原创剧目创排难是业内所公认的。虽然西安话剧院接连推出了话剧《麻醉师》《柳青》等广受市场认可的剧目,但他们同样承认“每搞一部剧就像扒了一层皮”。“西安话剧院擅长创排现实主义题材。《麻醉师》获奖后,我们面临着未来做什么剧的问题。思考一番,还是认为要坚持原创现实题材,再难也要做,这是国有文艺院团的责任和担当。”任雪迎说。

“作为西安的文艺院团,讲好西安故事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这部剧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容易引发共鸣,而且老少皆宜。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部老百姓叫好的话剧。”西安演艺集团董事长寇雅玲表示。

据悉,《长安第二碗》已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并成为陕西省2019年重点现实题材创作剧目之一。该剧还将于9月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