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戏剧和时代在一起
2019-09-1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淼因为生在北京,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田沁鑫打小儿就觉得国家大事离自己很近:“1976年,周总理去世,那时我还很小,爸爸背着我去长安街;1984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2周年,两国青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联欢,我是其中一员……”
田沁鑫说,自己因此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接受艺术熏陶的条件。“长大一些,我就骑着自行车满四九城地看戏。童芷苓、赵燕侠、李万春、魏喜奎、骆玉笙……很多名家的演出我都在现场看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戏就没有落下过,国家话剧院前身——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戏也看了不少。”
1995年,即将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田沁鑫得到了一个在深圳实习的机会,并很快做出了成绩。但田沁鑫开始想念北京。“在深圳的一年,我只看过两场演出。我想念北京的文化氛围。也由于远离,反而明白自己是痴情戏剧的。”于是,田沁鑫回到了北京。经过一年的准备,她导演了话剧处女作、展现权力更迭的历史剧《断腕》。“那时候,没有人会投资戏剧。我真是一家一家企业去拉投资。找了8家,都没成功。最终,我的同学给我投了21万元。”
《断腕》获得成功。田沁鑫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
在中央实验话剧院,田沁鑫的第一部作品是改编自著名作家萧红同名小说的《生死场》。“萧红是我很早就开始喜欢的作家,每次读到《生死场》,我就有一种心跳的感觉,非常想创作一部关于生老病死的戏。”对于话剧《生死场》的呈现形式,田沁鑫有新的想法:“我小时候学过京剧,想把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经典表现手法在《生死场》的舞台上进行一次整合。中国戏曲的可变性、流动性、空间结构和造型意识都很强,再将法国表现主义戏剧和德国著名现代舞编导家皮娜·鲍什对我的影响融入其中,这样,《生死场》就同时有了中国气质与国际化技术。”
1999年11月,《生死场》在北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剧场首演。“剧院毗邻繁华的东华门夜市一条街,然而《生死场》的广告牌没有任何色块,只写着‘向现代文学、作家致敬;萧红原著改编’。我一直非常相信文学的力量。在当时那样嘈杂和浮躁的环境下,剧院能推出这样一部作品,这也是一份力量。”首演情况历历在目。《生死场》成功了,先是在普通观众群体中引发轰动,继而延伸至戏剧界、文学界。之后,田沁鑫又陆续创作了《狂飙》《赵氏孤儿》等戏剧作品,几乎每部作品都引发热议。
田沁鑫始终坚持中国原创话剧创作,近年来先后编剧、导演了话剧《四世同堂》《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狂飙》(上戏版)、歌剧《长征》等作品,创造了“正剧不仅有人看,还能一票难求”的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创作的环境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越来越有干劲儿。”她说。
最近,被“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事迹所感动的田沁鑫决心要把她的故事搬上舞台。为了创作,田沁鑫和剧组成员冒着随时遭遇泥石流的危险,在泥泞不堪的路上奔波数小时,瞻仰黄文秀牺牲地,参观她生前工作的地方,和熟悉她的当地群众深入座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总书记为我们指明的创作之路。在深入采风的过程中,我被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的精神深深触动。”田沁鑫表示,“黄文秀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我希望能贡献力量,让这支歌在戏剧的舞台上唱得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