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院团机构 >

嫦娥的品牌来自百姓的高度认同

2013-06-20 发表|来源:三晋都市报|作者:高桦

胡嫦娥中在晋剧《谢瑶环》排练现场。

乐池锣鼓铿锵,板胡悠扬;台上演员水袖轻舒,身姿婆娑。

  6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清徐县孟封镇南里旺村,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嫦娥公司)的演职人员正在礼堂的舞台上排练晋剧《谢瑶环》。戏里,公司董事长、52岁的胡嫦娥女士,出演的是谢瑶环这个角色。

  嫦娥公司是一家以晋剧艺术表演为主的民营文艺团体,2004年成立,现已发展成为集剧目生产创作、戏剧文化研讨、戏曲人才培训和对外交流演出为一体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作生产了一个又一个戏剧艺术精品,先后获得全国性赛事奖项20项次,省、市级奖项65项次。


  第一个吃螃蟹


  提起胡嫦娥,除了董事长这个头衔,戏曲观众想到的,是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这两项桂冠。

  胡嫦娥十几岁时开始学习晋剧,主攻青衣,先后拜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花艳君、张翠英为师,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2000年,39岁的胡嫦娥迎来了自己艺术生命的黄金期获得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

  当时,胡嫦娥和同为晋剧演员的丈夫王效峰都在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工作。作为一名梅花奖获得者,胡嫦娥每年下基层为群众演出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她常常因此而自责。在国有院团工作多年的王效峰则敏锐地感觉到,国有院团迟早要进行民营化管理。夫妻俩一合计:何不自己办一个剧团,让“梅花”开在民间?

  说干就干。2004年3月,他们首先创办了晋阳艺校,开始为晋剧艺术的发展培养人才。同年11月,他们在胡嫦娥的家乡清徐正式成立了嫦娥公司的前身晋阳艺术团。

  同是2004年,省委、省政府准备推出29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目标,需要找个剧团当试点。考虑再三,晋阳艺术团决定当一回第一个吃螃蟹的剧团。


  靠培养优秀人才提高表演质量


  在办公室主任王济人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嫦娥公司。

  单身职工楼、双职工楼、羽毛球厅、乒乓球厅及美容院、诊所……这些,让我们产生了家的感觉。

  怎样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民营艺术院团最首要考虑的问题。创业之初,嫦娥公司就从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福利待遇四个方面入手,在选人、育人、用人、激励等环节上不断创新机制,在全省公开招聘优秀晋剧演员,并率先在山西民营艺术院团中同演职人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实行劳动工资协商制度,将演员的收入与剧团的效益挂钩,而且与国有艺术院团一样可以参加专业考级、职称评定。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吸引了不少优秀演员加盟,创业不到一年,公司就获得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戏剧汇演的所有奖项。


  靠精品剧目赢得观众


  在剧目建设上,嫦娥公司坚持每年把演出积蓄全部投入到艺术生产,通过坚持挖掘整理复排优秀传统戏、移植题材好的兄弟剧种剧目、创作新戏的“三条腿”创作原则,精心改编创作了《杨门女将》《莲花庵》《大脚皇后》《宫变》《芦花》《逆子伐》等一批享誉三晋的精品剧目,丰富了演出剧目。

  为了创作精品剧目,2008年5月,嫦娥公司争取到太原市文化重点项目、大型新编历史剧《龙兴晋阳》的排演,为此投资200多万元。该剧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员奖”两大奖项。“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我们的戏就要上得去。”几年来,嫦娥公司踏遍了晋、陕、冀、豫、京、津、内蒙古等省区市近百个县、市的上千个村落,上矿山、进山庄、入农家,为农民兄弟和矿工兄弟送上戏曲节目,在基层中广泛传播戏剧优秀文化,演出场次累计8000余场,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