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院团机构 >

山西省晋剧院管理模式变迁状况初探

2015-06-06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潇

本论文系中国戏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戏曲演出制作模式探索”课题成果的一部分,由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基金资助。

文于2013年 中央戏剧学院王潇

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晋剧的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最大的晋剧演出团体。剧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管理模式。本文以山西省晋剧院一团为例,通过调查和研究其管理模式,结合晋剧艺术特有的艺术规律,欲提高对晋剧艺术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试图对晋剧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一、山西省晋剧院概况

山西省晋剧院成立于1959年2月,至今己有五十余年的历史,由原山西人民晋剧团第一、二分团和太原市晋剧一分团合并组成。

山西人民晋剧一团的前身是新化戏院。1953年,新化戏院归属华北人民晋剧院,是第一家国有剧院团。1951年,华北人民晋剧团撤销,更名为山西省晋剧团。

山西省晋剧院共有三个演出实体,分别为:山西省晋剧院一团、山西省晋剧院二团、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晋剧院由原来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财政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国家财政拨款降为60%。在近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山西省晋剧院保留其事业单位身份。现山西省晋剧院由山西省文化厅管理和山西演艺集团的共同管理。山西省文化厅主要负责院团领导的任命和晋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的管理,协同山西演艺集团,管理晋剧院的资源配置、艺术创作及未来发展。

 二、管理层的变迁状况

(一)所有制

新化戏院在1953年归华北人民晋剧团之前归私人所有。

戏班由两位晋剧表演艺术家召组建起来,归他们所有,并由他们管理。他们制定戏班中的分配制度、赏罚原则、确定演出剧目、演出场次等,包揽了整个剧团的日常工作。这两位管理者在在剧团中被称作“撑事的”和“掌班的”。

笔者于2013年5月在山西省晋剧院老干部处采访了晋剧表演艺术家冀萍(79岁)。她回忆道:“当时戏班里撑事的是乔国瑞先生(1881-1957,晋剧表演艺术家),掌班的是刘文才先生。乔国瑞先生在晋剧界很有威望受人尊敬,是撑起戏班的支柱。刘文才先生主抓日常管理的事务性工作。”由此我们分析,戏班中的“撑事人”和“掌班人”的职能分别相当于我们现代剧团中的“团长”和“经理人”,不同的是二人共同拥有对戏班的所有权。

现在的山西省晋剧院由山西省文化厅与山西演艺集团共同领导,是院长负责制,现任院长为白向杰。笔者在2013年5月对白向杰院长的采访中了解到: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山西省晋剧院的发展还而临诸多问题。文化体制改革不单单是“拄牌”这么简单,还要考虑到晋剧艺术的市场规律、人员的管理和分配等问题,什么样的政策能更好地配合改革,真正振兴剧院团和晋剧艺术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难题。

 (二)管理层的组成

在四五十年代的戏班中还有专职负责前台和后台的管理人员。据冀萍讲述,当时戏班里还有“拉场的”和“打杂的”。拉场的”专管前台,其主要职责有戏院桌椅的摆放、悬拄剧目宣传牌、张贴宣传海报等。“打杂的”专管后台,其主要职责是管理道具、催场等。他们都是专职人员,不担任具体角色。戏班内还有专职会计,每日监督、核算剧场的卖票状况,并负责所有财务的计算。另外就是演员和乐队。乐队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由琴师管理,武场由打鼓的管理。剧团的票务和宣传由剧场负责安排。整个剧团有70人左右。

发展至今,山西省晋剧院为院长负责制。院部有五个科室和三个演出实体,分别为:创作室、档案室、宣传营销科、行政科、保卫科、一团、二团、三团。八个部分平级,即演出团团长与科室主任是平级的。具体到一个演出团,团长与书记共同管理业务副团长、行政副团长、艺术总监、艺委会主任,再由它们分管各项业务。

每个剧团内部除管理人员外,只有演员、乐队、舞美队。其他创作人员如导演、编剧等都归院部的创作室管理。即在剧目制作过程中,各团只提供演员和负责装拆台的舞美队,编剧、导演等创作人员由院部统一指派。现一团约有90人,其中一级演员8人、二级演员15人、乐队12人(文场5人,武场7人)、舞美队16人,除管理人员外其余全部为三级演员和临时工。

三、人力资源的变迁状况

(一)角色的组成与分配

在戏班中,演员被分成多个级别。由高到低分别为头套、二套、三套和“拾零碎的”。例如,“头套小旦”就是小旦里面演得最好的;“二套小旦”相当于头套的替补,要会演头套演员的所有剧目,在头套出状况时顶上去;“二套小旦”就是旦角儿里缺什么演什么;“拾零碎的”只演次要角色,有两三句词。剧团里所有的行当几乎都按这种方式分级,角色的分配基本按照演员的级别来确定,再结合演员艺术水准的变化和观众的反响,由“撑事人”和“掌班人”最终确定角色分配方案。

冀萍给我们讲述了她在剧团中担任角色的变化:她7岁开始跟着师爷爷王有福(艺名一盏灯)学唱小旦。开始学基木功,进入剧团后能演彩女,一段时间后能演宫女、女兵、折子戏,后来发展成二套小旦,提前学会头套小旦会演的所有剧目,等头套小旦有状况时及时救场,逐步发展成了头套演员。由此可见,剧团内合理的等级划分机制和角色分配机制会激发演员的主动性和创作力,让演员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现剧团中,演员由国家统一定级,设定专业技术职称。例如“一级演员”的评定标准是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积累,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除此以外还要求演员获得规定级别的奖项,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规定数目的文章。剧团中演员级别不同只决定了演员得到的酬劳不同,具体角色的分配与演员级别无直接关系,由艺委会商讨决定。

(二)人员薪资的分配

解放前老戏班人员的薪资分配是“戏份制”。戏班一年内除了腊月休息,其余时间每天演两场戏不间歇,二天一开账。撑事人和掌班人综合观众的反响和剧团内部其他人的评价确定每个演员的“份数”。每次分账要先结算剧场的场租,结余按“份数”的比例分给每个演员。每次分账“份数”基本不变,薪资视演出收入的多少而定。头套演员份数较高,级别越低份数越少。管理者也会关注和考量演员的水准,及时调整演员的“份数”。另外,剧团中一些年龄较小的演员没有薪资,偶尔有些物质奖励。如冀萍讲述,她7岁学戏,8岁登台,年龄太小,以至于有坐椅子的戏还要让师父上台把她抱到椅子上,唱完这段再把她抱下来。那个时候戏班偶尔给她发点小米。笔者于2013年5月采访晋剧表演艺术家刘宝俊(女,1932年生)时,她也提到,小时候唱戏没钱挣,只有一年腊月给了一斤羊肉。

1953年新化戏院归属华北人民晋剧团后,薪资分配制度改为月薪制。剧团每月6号发工资,工资数目依演员级别而定。据老艺术家口述,冀萍当时每月挣130元,刘宝俊每月挣93元,而剧团里的名角儿丁果仙(1909-1972)每月挣480元。20世纪60-70年代时,冀萍被指“高工资”,薪酬减为每月80元,之后,她的工资才恢复到130元。除此以外,剧团还有集体福利,如冬天发棉袄棉裤,夏天发列宁服。剧团临发福利时,会把演出票价略调高一些,用多收回的钱购置物品发给演员。

剧团2011年调整了分配制度,即演员的薪酬按演员级别不同、演出场次数不同、剧目规格不同区分,将薪酬分为两部分一一演出费和职务津贴。例如一团的一级演员上大戏每场300元,小戏每场200元 ,职务津贴为每天100元,另外,若是下乡演出,每人每天有50元出差补助。级别越低的演员的演出费和职务津贴越少,如三级演员的职务津贴只有30元。演员除演出费外还有国家按级别给演员发放的基本工资,一级演员2500元,二级演员1300元,三级演员800元。演员的薪酬由院部发放,各团演出每场向院部交8000元。

(二)对人的管理一一剧团的奖惩制度

老戏班的管理者重视对人的管理。尤其是演员,班主对他们和自己的要求很高,且制定了分明的奖惩制度。如冀萍回忆,在剧团中唱错了或误了场都要受罚,轻则割二斤羊肉供奉祖师爷  (后台供奉的唐明皇的神像),重则要“勒一绳”。她的母亲冀美莲当时己成了名角儿,一次来的稍晚了一些,师爷爷直接上台就打。戏班班主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如狮子黑乔国瑞先生,演董卓需要化粉脸,他上妆后不和任何人讲话,因为怕讲话粉脸易有褶子。

戏班中特有的不成文的习俗成为了保证戏班演出质量的重要因素。如剧团内所有演员穿好服装后,不能坐、不能靠,以防服装有褶;怕弄脏戏服,演员里而都要穿水衣,如有特别能出汗的演员,还要在水衣里而再穿一层珠子编织的衣服衬着;如果八点开戏,七点五十一定要全部准备好候着;演员上场前要检查好各自的道具,出了问题自己负责等。冀萍讲述,她的师爷爷教导她们,演员吃的喝的穿的戴的养家糊口的,就靠台前地毯上的这些表演,不认真演就是没尽到责任。

相比之下,现在的剧团中淡漠了对人的管理。老戏班中对演员的惩罚制度几乎消失,最多只是扣少量工资。这种制度很可能让演员丢失了他们在舞台上的神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质量。

四、盈利模式的变迁状况

(一)剧目宣传的状况

在老戏班中,演出的宣传力一式大致有两种。其一,如晚上开戏,前台的工作人员从上午开始,拿一沓票走街串巷地卖,发布演出信息,偶尔在街巷中张贴海报。其二,在戏院内或门口张贴演出信息,也可以在当日演出中场休息或较为次要的场次推出预告明日演出信息的宣传牌。据冀萍回忆,正月初一开始演戏,戏院楼体会贴出戏班演员的名字。不同级别的演员写名字的力一式不同,这种形式和观众之间是一种默认的约定,一目了然。

如今山西省晋剧院三个演出团体演出剧目的宣传问题统一由院部的宣传营销科负责,但该部门表示对剧目的宣传基本局限于剧院门口屏幕的滚动字幕,很少利用其它媒体宣传。据调查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剧团演出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包场,即使在农村演出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某单位约戏包场,几乎不需要宣传售票。2.山西省晋剧院有为政府工作和精神宣传的职能,演出剧目的内容往往由政府部门规定,演出的排期也常会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影响,无法提前宣传售票。3.营销宣传科是山西省晋剧院2012年新成立的部门,许多工作尚未系统化。如何将晋剧艺术被更多的人知晓、认可、喜爱仍需该部门在不断地实践中摸索。

(二)票务的状况

老戏班和现晋剧团的销售途径基本相同,大致分为二种:1.在固定的剧场演出。老戏班在新化戏院演出,名家聚集,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晋剧院的三个剧团在山西演艺中心演出,该剧场位于太原市新建南路,是山西省晋剧院的下属单位。据悉,除了包场演出和单位团购戏票,购买散票的观众很少。若演出老剧目赠票比例较少,若演出原创剧目,赠票比例增加,甚至会达到60%。 2.下乡演出,主要是在庙会演出,偶尔有私人过寿或婚庆约戏。据一团杨书记讲述,现在下乡演出很少有乡镇能提供小旅馆,如果在假期演出,他们睡学生的课桌,若不是假期,睡砖支起的简易床板,条件仍很艰苦。3.去军队等单位慰问演出。刘宝俊回忆曾给阎锡山的部队慰问演出。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也曾创下九进中南海的战绩。

晋剧院与村委会的联系主要有二种:1.剧院团离退休人员和广大晋剧戏迷自发为剧团联系演出业务。2.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掌握了庙会节日信息、演出信息、剧团信息、市场信息,帮助剧院团和乡镇单位介绍业务从中抽取提成。例如,每场10%的提成。3.村干部越过中间商直接找到剧院约戏。每个剧团都有一张自己的节目单,村委会代表或老戏迷一般熟知剧目,直接从节目单上选戏。院部规定各演出团每场戏不低于3万元,各团在此基础上商讨演出价格,一般价格浮动不大。

 (二)剧团与剧场的关系

老戏班和现在的山西省晋剧院都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

老戏班在新化戏院演出,从正月初一至腊月底封箱,每天两场无间断,无休息日。戏院的人负责宣传、卖票、开门、关门、打扫卫生,戏班的会计每天根据票根查账。戏班每二天清算一次账目,拿收入先付剧场场租,结余给戏班成员发酬劳。

山西省演艺中心是山西省晋剧院在城内的固定演出场所,是晋剧院的下属单位。晋剧院内的三个演出团体在此不交任何费用。剧场空余档期也租给其他剧团演出,或租给其他单位做会场等,并收取相应的场租。

五、对晋剧团未来管理模式的展望

现代剧团的发展要求,既要严格要求演员,注重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才能为艺术作品的创新提供原动力,也要“有原则”地迎合观众需求,即要考虑观众对晋剧艺术发展的期待,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观众。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思考和努力,戏曲艺术将更长久地闪耀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