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盂县晋剧团
2016-09-21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郭俊卿盂县晋剧团前身为1956年2月经协商调来盂县的寿阳城关工商联业余剧团。以此为班底成立"盂县群艺晋剧团"。成员有"懿莲花"张肖英、杜达、尹芝荃、任海仙、姜秀梅、(拉拉生)赵秀珍、(改改生)尹三等57人。上世纪50至70年代培养了4批人才:1956年刘汉银、赵明录、石春香等为第一批;1960年荣新礼、任润开、刘俊英、聂玉英、张才元等为第二批;1975年盂县一中附设文艺班第一届结业的李双爱、韩顺德、赵三林等10名充实剧团为第三批;1979年王彦青、郭玉霞、逯金萍、李秀全、许俊才、谭俊明、南海存、郭秀林等县一中文艺班结业生为第四批(1980年以这批学员为主曾组成盂县晋剧实习团,后于1985年与盂县晋剧团合并)。此4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曾经执教和传艺的教师先后有郑国华(快班的二旦子)、马兆麟、王愣福(吃瓜黑)、陈福寿、张云录(玉兰旦)、王崐、王玉萍、李印寰、赵东昌等,曾经邀请牛桂英、王爱爱、姬荣生、王宝钗、武忠、陈晋元、刘和仁等省内名家收徒拜师传授技艺,刘元彤、肖桂叶等执导排戏。多年来,剧团演出了《六月雪》、《狸猫换太子》、《刘公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出水青莲》、《猎虎计》、《大报仇》、《劈山救母》、《麻疯女》、《雁塔寺》、《白门楼》、《苟家滩》、《红桃山》、《铁弓缘》、《乾坤带》等传统戏和不少现代戏。
盂县剧团具有好多特点,择其要者有三:
一、注重创作,善于编演现代戏。他们曾经有一个好的创作班子,编演出《万紫千红》(戴沂蒙编剧,高振业、赵明录导演,段成明音乐指导,杜达主演)、《战乌龙》(马秀青、李又来、杨有贵编剧)、《革命青春》等大型现代戏。《万紫千红》一炮打响,夺回1964年山西省现代戏观摩的大奖。
二、敢于参加省地市大赛。王彦青、逯金萍、郭玉霞分别以《跑城》、《小宴》、《算粮》参加1981年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3人均获得一级青年优秀演员称号。
三、坚持自我发展,培养出尖子人才。如刘汉银、石春香、赵东昌被选调到山西省晋剧院;郭亮怀、刘双银、李克先被选调到晋中地区青年晋剧团;谭俊明进入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其中,刘汉银等成为国家一级演员,曾一度为所在院团的担纲人才而扬名内外。
提起盂县的晋剧艺人,人们不禁会首先说到"根根红"马兆麟,"牛毛红"刘汉银,其次就是"懿莲花""改改生""拉拉生"……可谓人才辈出,不乏名家,这里需着些笔墨之要者者如下:
马兆麟(1901~1982)晋剧表演艺术家,艺名根根红,山西文水人伯鱼村人。1919年入盂县瑞梨园(一称"快班"),以念,做工戏受到欢迎。至此逐渐形成了自己手,眼,身,步精致灵巧,舒展大方,髯口功准确精到,表演激情奔放极富夸张的表演风格,享誉"东四处"更及三晋大地。艺人早年与筱金枝、王玉山(水上漂)同台演戏,长期以头套须生挑梁。因能戏甚多,常在班内外传授,尤是抗战期间在"东四处"教戏有年,深受广大乡人所敬重而留寓盂县青城村(一说因娶盂县女子为妻)。解放后,携眷迁回太原,先后在太原、阳泉、张家口、北京等地,与晋剧名角丁果仙、乔国瑞、郭凤英、筱金枝、梁小云、牛桂英、王玉山(艺名"水上漂")、筱桂桃等共事多年,遂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博览众长,汲取了各路名家的艺术精髓,提高了自己的演艺水平。上世纪初艺人继续参加演出,他曾经主演的《清风亭》、《走雪山》、《八件衣》等,曾名噪一时,深受观众欢迎。马兆麟不但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而且特别注重戏剧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了红极太原戏曲舞台的"小果子"(本名马秋仙兆麟之侄女)、"十七生"(本名马福仙兆麟之长女)和马玉仙(兆麟之次女)三名高足以及董云仙等弟子。更加受人赞誉的是培养出了唱做俱佳,名播山陕,誉满京华的著名须生李月仙。艺人后转入太原市戏剧学校任教,其授艺严肃、严格、严谨,对艺徒不荒不废,爱惜有加,每是一戏成才,是行里行外所称道的。正如李月仙所说,她就是一出《秦琼观阵》师父从脚底下的功夫到身段技巧给扎实扎好才"出炉"的……。当今在戏剧舞台上连连夺冠。名震行内外的"梅花奖""文华奖"上海"白玉兰"获得者谢涛等20余名晋剧须生新秀乃为马派艺术第三代传人。
1952年,马兆麟被推荐参加了全国戏曲汇演,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0年,近80岁高龄的马兆麟被选为省文联委员和省剧协理事。他将一生用心血熔铸和整理成的70多个剧目献给了大会。
刘汉银 1937年出生在盂县南娄镇南小坪村,1954年入盂县晋剧团,习须生,因乳名牛毛故得艺名"牛毛红"曾扮演《取成都》中的诸葛亮、《大报仇》中的刘备、《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角色。 1958年调晋中晋剧团,未几调山西省晋剧院,拜丁果仙为师,得丁氏艺术真传,受其器重1959年,赴京参加全国戏曲改革调演。后得《算粮》《卖画劈门》等戏而走红。1971年曾参加现代戏《三上桃峰》晋京演出,继而又以《龙江颂》的"阿坚伯 "扬名,"合垅前竟发生突然故障""自从大坝筑成后……"等唱段至今脍炙人口。
"懿莲花" 张肖英(1912~2009)山西省介休县人,自幼家贫,9岁拜师学艺,坐科青衣,其天资聪慧,悟性甚高,未几登台,数载成名。1952年入盂县群艺晋剧团,应工本行。其唱功扎实自如,表演真切细腻,每每追求内心的刻画和外形的塑造,把"人物"演得有血有肉。譬如她唱的《六月雪.打路》一折,把个蔡婆演到出神入化的地境,那悲痛,那扑辣、那愤恨,那声嘶力竭的哭喊,那涕泪不止的颜面至今在观众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因此他荣幸地被人们列为"晋剧"十姐妹"(如:牛桂英、郭凤英、程玉英、郭美英、郭玉英、赵兰英。张肖英等)。
杜达 1941年生,山西寿阳人, 1956年随寿阳县工商联业余晋剧团转入"盂县群艺晋剧团"工须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县剧协副主席。其嗓音宽厚而明亮,唱腔清和而奔放,做派工正而洒脱,身段讲究而得当。是一位不可多的男须生。1964~1982年他曾经主演过剧团自编现代戏《万紫千红》《革命的青春》《战乌龙》《血泪铭》其中《万》剧(扮演男主角"李三牛)代表晋中地区参加山西省汇演,以全省第一的名次荣获一等奖。山西、内蒙、河南、陕西等省广播电台播放全剧录音。嗣后他又担纲演出历史剧《闹公堂》收到行内外的一致好评。1989年后他涉足电视剧的排演,曾在《红军东征》《百团大战》《于成龙》等电视连续剧中担任过角色。
任海仙 1922年生,寿阳人,幼时当童养媳妇,后被解救遂从艺习须生,1955年入太原市晋剧团深造,有幸得晋剧大师丁果仙指点,技艺日进,1956年转盂县群艺晋剧团,应工须生,曾主演过《打金枝》《十五贯》《蝴蝶杯》《孙安动本》《刘公案》等传统剧目,在现代戏《小女婿》《李双双》《社长女儿》等戏中扮演过女一号角色,唱红了寿阳、盂县、阳泉、平定等地。1985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参加山西省剧协。多次被评为出席县"三八红旗手""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
赵秀珍 1940年生,寿阳人,13岁入寿阳工商联剧团学艺,拜王堃为师,由于天资聪颖,悟性很强,三个月登台演出《夜宿花厅》《伍子胥杀府》等戏崭露头角,得艺名"改改生"。其人能戏甚多,不仅能演本行当的而且能演跨行当的,不仅能演正面的而且能演反面的,不仅能演泼辣大方的而且能演端庄文静的。她曾经在现代戏《万紫千红》《革命青春》电视剧《血泪铭》分别扮演过戏份很重的正、反面角色,受到众多的赞誉好奖励,她那洒脱大方的做派,逼真细腻的表演,生动浪漫,富有情趣的风韵无不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万紫千红》中"快嘴婆"那股朴实大方,心直口快的"劲道"被她刻画的惟妙惟肖,令观众倾倒。(就那几步农村小足妇女的"走"在东四处的戏曲演员中可以说还没有像她拿捏得好的)。在后来的演出中能文能武,也演过不少"靠架戏"。她扮演过风流倜傥的"田玉川",也演过为民请命的"况钟"她扮演过威风赫赫的翎子生"周瑜",也演过勤劳朴素的穷生"陈埙"。改改生对待事业非常敬重,大角色精益求精,小角色从不懈怠,从艺50多年曾经演过30多个大戏和几十个折子戏,都受到观众的诚服,1982年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调演中以《折桂斧》的"陈埙"获得中年优秀演员二等奖。
石春香 盂县北关人1956年考入盂县晋剧二团。由于其勤于学习,苦于练功,数年后扛起剧团的"老旦门"的重活儿,主演过《佘太君辞朝》《井台汲水》等戏。1958年被选调到山西省晋剧院。仍应工老旦。她孜孜本本做人。踏踏实实地演戏,她的人和戏都受到了行内外的好评。
姜秀梅 1937年出生,寿阳人,幼入寿阳县工商联业余晋剧团。师从王堃学艺,1956年转入"盂县群艺晋剧团"工小生。其嗓音委婉流畅,唱念字正腔圆,扮相英俊可人,做派洒脱儒雅,多演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文生戏,曾经主演过《梁祝》《诗扇恨》等剧目,塑造过"梁山伯""肖文勤"等角色。
岳中孟 大净,能戏甚多,主演过《明公断》《铡判官》《铡赵王》《包公坐监》《忠烈千秋》《大报仇》《炮烙炷》《赵氏孤儿》《打渔杀家》《刘公案》《大报国》《王莽篡位》等戏,在四十余个剧目,应工其中本行当角色。其嗓音宽厚,尺寸讲究,唱做均可,文武不挡,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演员。
王彦青 1962年生,盂县人,1977年考入盂县一中文艺班学艺。1980年结业。被分配进新组建的盂县晋剧实习团,应工老生兼演须生成为剧团"梁子"演员。后拜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为师,得《徐策跑城》等戏。1982年参加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调演以《徐》剧获青年一级优秀演员奖。1985年"盂县晋剧青年实习团"与"盂县晋剧团"合并,其逐步成为老生行当的"头牌"演员。200年被推为盂县晋剧团剧团团长。
郭玉霞 盂县人,共产党员,县政协委员。盂县一中文艺班学员,1980年结业。先后在盂县晋剧实习团、盂县晋剧团应工青衣。后被"晋剧皇后"王爱爱收为弟子得《打金枝》《金水桥》《出水青莲》《算量》《春江月》等戏,其嗓音清亮,唱腔工稳,扮相端庄,做派大方。1982年山西省中青年优秀演员调演以《算粮》一戏的"王宝钏"获青年演员一等奖。
逯金萍 盂县人,共产党员,县人大代表。1977年入盂县一中文艺班,1980年结业后分别在盂县晋剧青年实习团、盂县晋剧团"应工小生。其扮相风流倜傥,做派洒脱大方。犹是拜山西省著名的"十一生"郭凤英为师之后,艰苦磨砺,得"翎子功"真传。1982年山西省中青年优秀演员调演以《小宴》的"吕布"获青年优秀演员一等奖。逯金萍会戏很多,善演"袍带生"尤以"翎子生"见长。在其演艺生涯中每以技巧取胜。
聂玉英 1949年生,盂县青城人。1960年5月如"盂县晋剧培训班"学艺,习"刀马旦",曾受"马派艺术家"创始人马兆麟、老艺人"吃瓜黑"王愣福等师父的指点。1966年10月进入盂县晋剧团,凭着扎实基本功,熟到动作,"帅""派"的身段,主演过《雏凤凌空》《穆桂英挂帅》《扈三娘》等戏,1978在年晋中地区举办的现代戏调演中获"基本功表演奖"。1996年担任剧团团长,2001年与人联办民营剧团。
谢素清 1958年生,盂县东木口乡獐儿坪村人,共产党员,1981年年在县城人民广场的晋剧汇演中一出《杨八姐游春》的"宋王"打动了在场的观众和领导,遂以"好嗓子""好长相""好动作"被特地招来"盂县晋剧实习团"在众多科班出身的群体中,其硬是凭一股"韧劲"克服了动作"业余范儿",身段不规范的缺陷,又以唱功取胜,终于跻身舞台,立于中间。扛起了剧团须生行的大梁。嗣后来拜山西省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闫慧贞为师,在唱腔、念白上得到了雕刻,使之成为一名唱做念打比较全面的"挑梁"人才。
李秀全(1963~2005)盂县仙人村人。1977年入盂县一中文艺班,坐科大净。1980年结业后入"盂县晋剧青年实习团"应工头套花脸。艺人嗓音宽厚,唱腔工稳,念白清楚,身段大方,曾演过《下河东》《打金枝》《凤仪亭》《见皇姑》等戏,成功地塑造"欧阳方""郭子仪""董卓""包拯"等角色。曾经荣获晋中地区晋剧调演二等奖。
郭秀玲 1958年生,阳泉郊区上章召人,初在写进《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的上章召业余剧团唱小旦,师从寿阳李锦屏。曾经主演过《杨八姐游春》《游西湖》《走山》等戏,犹是《游西湖》李慧娘演得有声有色,竟然也能吐出十几口火来。1981年经人介绍入"盂县晋剧青年实习团"正式涉足艺海,改行学习青衣。在众多科班出身的群体中她不畏"环境压力"不惧"冷风热潮"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原来的演唱基础上纠正了发音吐字,规范了行腔归韵。她"打过杂""帮过灶""扫过台毯"硬是凭着农村人艰苦朴实的本分,"下黑功""使暗功"学得了剧团当时所唱的大部分青衣戏,后来又拜在晋剧皇后王爱爱名下,潜心向学,得《出水清莲》《打金枝》等戏。在剧团后来给排的《芦花》《舍饭》《卷席筒》《双罗衫》《忤逆坟》中分别扮演了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在跋涉艺海的生涯,与李秀全结为伉俪。但惜秀全英年早逝,撇下秀玲孀妇飘零。
孙彩娥 山西平遥人,现在平遥县晋剧团应工青衣,与王彦青缔结伉俪后转入盂县晋剧团。彩娥其人出身素有"戏窝"之称的平遥。从小耳濡目染了晋剧艺术。许是缘于天性,彩娥十分喜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对郭兰英的演唱艺术悉心琢磨用心仿效,对郭兰英的一些晋剧唱段熟记于心,来盂县剧团后她将这些美好的元素融于自己的演唱之中,使之演唱别开生面。他的唱腔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一批同事,也在盂县打出了一片天地。在乌金杯调演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