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院团机构 >

太原市艺校的求索之路

2018-08-30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杨彧 曹婷婷
在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上,太原市艺校师生表演《斩黄袍》。 资料图片

摘得今年“小梅花”金花奖第一名,备战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这个夏天,太原市艺校师生的脚步更加奔忙

又是一年开学季。位于太原市老军营小区西巷一号的太原文化艺术学校的新生已提前一周到校。

学校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编剧王小东前一晚刚刚带队参加完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从京返并,8月24日一大早便来到办公室,疲惫中更有几多欣喜:“我们今年招生招得不错,有30多个孩子,现在上午跟着高年级学生练功,下午一起上体验课。这个假期,我们只放了半个多月假,艺校的孩子长时间歇下不行,毁功了。”

别小看这所五六分钟便可绕行一周的“袖珍”学校,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晋剧表演艺术大师丁果仙曾任名誉校长,牛桂英、郭凤英、花艳君等名家曾登台任教,田桂兰、高翠英、郭彩萍、谢涛等“梅花奖”演员均出自这里。

上世纪80年代末搬迁至此的校舍而今看上去显得老旧,生源不足、师资短缺等困境也尚未破解,但太原艺校传承戏曲艺术的追求一直未有停步,并取得了骄人成绩——7月16日,在第22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全国总决赛中,12岁的李晨阳凭借一折《林冲夜奔》荣获全国地方戏专业A组金花奖第一名,成为学校的第9朵“小梅花”。

致敬大师致敬经典

——体验课上,银幕中的名角就坐在身边,懵懂少年眼里的戏曲可聆听更可感知

8月24日下午,教学楼5层的小剧场里正在放映1983年在晋祠实景拍摄的电影版晋剧《三关点帅》。

新生高海翔在这茬新苗里显得有些不安分。这个9岁的汾阳杏花村男孩儿会跟着选段节奏晃动脑袋,然后再抽空扭头,怯生生地眨眼望一望坐在他们身旁的“高老师”,他其实更愿意称她为“高奶奶”。但一想到这位正是屏幕里英姿飒爽的穆桂英的扮演者——被称为“三晋第一刀马旦”的高翠英,高海翔觉得还是叫“老师”更能显示出自己的崇拜之情。

汾阳人称“戏窝子”。高海翔3岁的时候便第一次跟着奶奶去村里戏台看戏,之后就入了迷,只要有戏就要去看,胳膊骨折了也挡不住。“最喜欢的戏是《盘肠战》,最喜欢的行当是武生,能打能跳还能唱!”因为痴迷戏曲,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高海翔在奶奶的支持下,来到艺校学习。

放映到精彩处,高翠英会按下暂停键,给孩子们细细讲解此段的唱腔和动作。下课后,她给孩子们留了作业,希望他们写写对戏曲的感受和想法。高海翔透露,他会在作业里写上这句话:“要成为一个名角。”

这批新入学的孩子们,有的是像高海翔一样受家庭影响,在戏曲的耳濡目染之下长大,有的还是懵懵懂懂。如何向他们打开戏曲这扇窗?学校安排老生、新生一同上体验课,向经典致敬,向大师致敬。

作为一代名角,高翠英不但刀枪剑戟娴熟,扎靠旗、打出手都精彩绝伦。退休后,她没有闲下来,和这群孩子在一起,她不禁想起自己年轻时候多方拜名师学艺,晚上偷偷练“私功”的情景。作为国家级非遗晋剧传承人之一,她把自己60多年积累的招式编成几大套,即将集结出版。“孩子们学会了、理解了,即便现在做不到位,但肚子里多装下东西了,以后都会受用。”

在太原艺校的课堂上,于魁智、李胜素前来指导教学,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刘培安、蔡石基为曲艺班学生示范表演……与大师、名师面对面,更能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激情。“一旦对戏曲产生了热情,就会有跳跃性的进步和发展”,从这所学校毕业、学戏曲出身的王小东对此深有感触。

口传身授“两锅下”

——手把手面对面,以戏带功促成才,多项技艺多条路

见到李晨阳时,他身穿黑色练功服,笔直地坐着,细长的双眼诚挚地望向你,却藏不住里边的锋芒。他坦言,为了更好地成为“林冲”,一直在努力让自己从眼神到气质都多几分英武。

戏曲界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的说法,足见该剧的难度之大。因为这折戏既讲究唱工又讲究做工,身段极其繁复,整出戏都是边舞边唱。几乎每个字都有身段,一招一式都不得含糊,而且需要满宫满调地唱昆腔,这对表演者的表演技术和功力要求很高。

这折在舞台上不过短短七分半钟的戏,李晨阳没日没夜地排练了整整半年。“主要难在动作的改编上,要适应小孩子的年龄和身段。”作为主编老师,赵玉林对李晨阳的要求异常严格,“唱念做打”都要有合乎情理的动作表现和强烈的情感体现。更为巧合的是,21年前,也正是凭借《林冲夜奔》中的“林冲”一角,女武生赵玉林摘得了当年的杏花奖。21年后,赵玉林将当年的感悟和对自己的“狠劲”又全部传给了李晨阳。
近两年,太原市艺校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第一年打基础阶段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只要发现好苗子,第二年就开始排戏,无假期、分层次、勤督促、下猛功,以戏带功促成才。

今年15岁的段耀青在艺校学习已有4年。2017年,她出演的晋剧《打神告庙》片段获得第22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全国总决赛地方戏专业组“金花十佳”第五名。当年高翠英凭借筱派代表作《凤台关》捧得梅花奖,现在已给她把这段戏串下来了。“想成个好演员,练功得有股子耿劲。动作一点点细抠,范儿得开对了。”听到高老师说这番话时,段耀青腼腆地笑着连连点头。

太原市艺校近两年的一项创新教学便是开设“非遗班”,戏曲曲艺“两锅下”。拿李晨阳来说,不仅学习戏曲,还通过学习快板,口齿变得更加伶俐。从2016年开始,国家级非遗太原莲花落的传承人王名乐为孩子们教授莲花落,每周2到3节课。他打心眼里愿意把自己所学传给孩子们:“一个是‘唱念做打’,一个是‘说学逗唱’,戏曲和曲艺是不分家的。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孩子们今后的人生多了一个选择。”

让更多师生登上舞台

——培养人才,舞台胜于课堂,以演代教,以赛带训,早出人才

太原市艺校的师生对舞台不陌生。

2003年,创排《褐马鸡与少年》,荣获文化部全国优秀儿童剧精品剧目三等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并作为我省唯一的参演作品,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

2008年,创排现代戏《花落花开》,荣获山西省现代戏新创剧目评比展演特殊贡献大奖。

2014年,创排现代戏《守护夕阳》,老中青几代艺校人同演一出戏,登上了第14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为我省唯一一台入选剧目,也是全部入选剧目中唯一一台由艺术学校演出的剧目。

……

今年以来,举办第五届省城曲苑迎春演出、参加江苏卫视全国首届非遗春晚、组织参加第八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山西地区选拔赛、参加2018临汾体育舞蹈公开赛暨第六届山西省校园艺术大赛体育舞蹈比赛,参加首届中部六省(山西)合唱展演,参加太原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晋乡雅韵非遗专场演出,参加“大美太行多彩文化”山西省首届非遗博览会“歌颂新时代”曲艺优秀剧目展演……师生们快节奏地奔波在各个舞台和演出现场。

8月21日下午,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科技司、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上,师生参演的《斩黄袍》获得了在场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进京前夕,我省戏曲专家曲润海、郭士星应邀观看后,激动地说:“没想到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能演得这么有模有样。”

“要把晋剧作为‘国粹’精心呵护、倾力支持,加强艺术传承、人才培养、精品创作。”一提起写进2018年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几句话,老少艺校人都感到莫大的鼓舞。

选择了戏曲,其实是选择了一条艰辛之路。“振兴戏曲,培养新苗,我们要用心去对待每一个从事戏曲表演的学生,不能有丝毫懈怠。学生们在艺校把底子打扎实了,能够继续深造,在传承戏曲这条路上走得远一些,未来在山西戏曲的百花中吐露芬芳。”这正是艺校人的信念和初心所在。